一、民營銀行的起源
在我國,民營銀行一般是指由民間資本控股的銀行,1996年中國民生銀行成立時曾被視為我國第一家民營銀行,但隨著其后續業務發展、股權更替等多重因素,現在一般將其歸類為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當前“民營銀行”這一稱謂,通常是指2014年人民銀行、原銀監會(現銀保監會)等相關部門啟動民營銀行試點后,相繼成立的微眾銀行、民商銀行、金城銀行等19家民營銀行。建立民營銀行主要是為了打破中國商業銀行業單元國有壟斷,實現金融機構多元化。在中國現階段建立和發展民營銀行對于啟動民間資本,降低政府負擔,化解金融風險,完善中國的金融機構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銀行業也逐步向民資開放。最初,鼓勵民間資本設立信用社開啟改革試驗田,但也因為曾經帶來一定歷史遺留問題,決策層對民營資本獨立發起設立銀行的態度也尤為審慎,直到十八大以后民營銀行的設立才被真正提上日程。
1.1993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了商業化、市場化改革方向,銀行業在向民資開放方面也取得突破性進展。時任全國工商聯主席經叔平提議“辦一家以民營企業投資為主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應運而生的中國民生銀行于1996年正式開業,曾一度被認為是我國第一家民營銀行。此外,除民生銀行及部分城商行外,深圳發展銀行、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等陸續上市,為公眾持有銀行股份開辟了新渠道。2002年,民間資本在股份行和城商行總股本中的占比分別為11%和19%。隨著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及民資在銀行業中所占比重持續提升,輿論對開放民營銀行的呼聲也逐漸被推向高潮。
2.201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原銀監會(現銀保監會)、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積極落實政策精神,于2014年初正式啟動民營銀行試點。
3.2015年初,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門戶深圳,李克強總理敲下電腦回車鍵,3.5萬元貸款立刻轉入一位卡車司機賬上,微眾銀行的第一筆貸款完成了。電腦左側醒目位置擺放的金融許可證,標志著我國真正意義上的首家試點民營銀行正式開門營業。截至2015年5月,第一批5家試點民營銀行全部如期開業。此后,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原銀監會《關于促進民營銀行發展的指導意見》,重慶富民銀行、四川新網銀行等民營銀行相繼獲批籌建。搭乘政策的東風、借力金融科技浪潮,初創不久的民營銀行很快展示了其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多家銀行都交出了非常亮眼的成績單。
二、民營銀行與傳統銀行的主要區別
1.股權關系:民營銀行股東全部來自民間比較有實力的民營企業(監管對于股東資格的篩選非常嚴格),但是股權相對分散(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不得超過30%)。其實當前大部分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也均有很多民營企業參股,甚至是控股股東,因此從這一點來看民營銀行與傳統銀行并沒有太大的本質上的區別。

2.注冊資本:民營銀行的實繳注冊資本相對于傳統銀行有更高的標準,不低于20億元人民幣。
3.品牌效應:民營銀行“一行一店”,品牌知名度低,展業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及傳統銀行知名度高。
4.業務模式:目前民營銀行主要依托于比較強大的科技能力,大部分主要發展線上互聯網存貸款業務。
5.管理團隊:由于民營銀行提供了更為豐厚的市場化薪酬,因此還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大部分民營銀行的管理團隊都是從國有、股份制大行高薪挖過來的(包括內部一般員工很多也都是來自國外知名院校、國內清北等一線院校),人員整體素質及管理水平相對還是比較高的。
6.屬性歸類:民營銀行在監管的歸屬上是在“城商行”一類的,在人行及銀保監的管理上也是按照城商行進行管理。
三、對民營銀行的監管
很多人對于民營銀行接受的監管可能會有個誤區,認為是民營銀行監管機構就會放松監管甚至會失控。其實恰恰相反,為了防范各種潛在的風險,各地人民銀行及銀保監局對當地的民營銀行均設置了更為苛刻的監管要求,近乎“貼身監管”。很多監管指標均遠遠高于傳統銀行,比如:對于民營銀行的撥備覆蓋率要求不低于150%(一般銀行的監管標準是130%)、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要求不低于200%(一般銀行的監管標準是100%)、存放央行的超額備付金也有一定要求(對一般銀行沒有要求)、對股東關聯交易的控制就更嚴格了(有些民營銀行的股東在該行甚至都不能有授信,不能貸款)....
所以,大家分析下民營銀行的安全性是更高呢還是低呢?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