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工作中我們碰到懷疑庫欣綜合征的病人,對于此類病人我們經常需要做地塞米松抑制實驗的檢查。然而地塞米松抑制實驗又分為午夜一片法、小劑量、中劑量和大劑量地塞米松抑制實驗多種方法,讓我們不明白其具體操作方法和意義的不同,給我們臨床造成了很多困難,今天我們就討論下大劑量和小劑量地塞米松抑制實驗有什么不同。
二者之間首先是應用地塞米松劑量不同。小劑量地塞米松抑制實驗是口服地塞米松0.5毫克,1次/6小時,共2天。而大劑量則需要口服地塞米松2毫克。二者相同的是都于服藥前及服藥第2、5天留24小時尿查尿游離皮質醇,于服藥前及服藥第3日晨8時抽血測定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皮質醇。
其次是臨床意義不同,小劑量地塞米松抑制實驗主要用于診斷庫欣綜合征,而大劑量法主要用于鑒別庫欣綜合征的病因。庫欣綜合征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腎上腺皮質長期分泌過多糖皮質激素所產生的臨床癥候群。按其病因可分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依賴型和非依賴型兩種。ACTH依賴型主要是因為下丘腦-垂體或者垂體以外的腫瘤組織分泌大量ACTH或CRH,這些過量ACTH長期刺激腎上腺皮質,雙側腎上腺皮質彌漫性增生,并分泌過量的糖皮質激素,從而引起全身各個系統相關表現。ACTH非依賴型則是由于腎上腺腫瘤或增生直接導致腎上腺皮質自主分泌過量糖皮質激素引起。

從定義我們知道庫欣綜合征是由機體產生了大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同時由于體內存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因此庫欣綜合征的患者腎上腺皮質激素是增多的,ACTH依賴型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也是升高,ACTH非依賴型則由于皮質醇的反饋性抑制的作用抑制了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因此其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是降低的。這是庫欣綜合征病理狀態下的激素水平。
當我們在給病人應用地塞米松后,正常人由于地塞米松抑制反饋性抑制垂體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因此在正常人的皮質醇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都是明顯下降的,而庫欣綜合征的病人皮質醇激素則不會被抑制。因此如果給予患者應用小劑量的地塞米松后,其體內皮質醇激素的水平沒有被抑制,則可以診斷庫欣綜合征。當然地塞米松的用量僅限于小劑量,大劑量時也會抑制皮質醇激素的分泌。
這就牽涉到大劑量地塞米松抑制實驗的意義了,該實驗主要用于鑒別ACTH依賴型和非依賴型庫欣綜合征。在ACTH非依賴型中,由于腎上腺皮質腫瘤引起的高皮質醇血癥已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再給予外源性糖皮質激素,也不會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有多大影響,因此血、尿皮質醇亦變化不大。而大劑量地塞米松對垂體病變引起的庫欣病會有一定抑制作用,使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減少,皮質醇分泌也相應減少,抑制率多能達到>50%。這也是大、小劑量地塞米松抑制實驗的意義的不同。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