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證歷史:氣象觀測史上最熱的夏天
我們正在親歷氣象觀測史上的最熱夏天,或許沒有之一。6月中旬起,我國的大范圍熱浪漸成排山倒海之勢,且一波更比一波廣,一波更比一波強,8月12日起,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出之前從未發過的高溫紅色預警,有可能要連發10天以上。
8月19日的高溫橙色預警
截至8月19日,這場曠日持久的高溫已持續了68天,除黑龍江外,全國其他所有省級行政區都出現了高溫,28個省級行政區出現了40度,26個省級行政區出現了破全年紀錄的氣溫實測,西北、青藏、華北、西南、中南、華東、華南的高溫全部達到歷史極端水平,堪稱史無前例。
6月以來我國高溫分布
不僅是我國,中亞諸國、南亞諸國、西亞諸國、西歐北歐和南歐諸國、美國、格陵蘭等也都出現了破紀錄的極端高溫,而且強度都非常大,像伊朗的53.6度,葡萄牙的47度,英國的40.3度,挪威北極圈內的32.5度以及芬蘭的31.7度,都是有氣象觀測以來僅見的數據。
不管從什么角度,2022年的夏季高溫都非常極端,足以載入史冊。那么,今年為什么這么熱,高溫范圍為什么這么大,持續時間為什么這么長?這樣的熱浪,以后會不會成為常態?這都和我們的生活乃至生命息息相關。
二、蛛絲馬跡:四大開關逐漸變形
時間倒回2022年4月1日。那時,持續兩年并造成了全球氣候異常的雙峰拉尼娜正慢慢消退;北極圈附近、熱帶、熱帶印度洋和青藏高原這幾個地球的關鍵部位,似乎并沒有什么異樣。大量研究表明,這四個關鍵部位,對北半球尤其是我國的夏季天氣有重大作用,我們將它們稱為“四大開關”。
7月21日-8月5日我國高溫分布
正是因為當時“四大開關”還算正常,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汛期預測只是謹慎的表示,今年夏天會偏熱,長江流域會偏旱,華東華中和新疆將有“階段性熱浪”。
國家氣候中心季風預測
然而到了月底,形勢已大變。
第一,北極圈附近,尤其是北海道、楚科奇半島、加拿大東海岸和北歐,海水和沿海陸地的升溫速度遠快于預期,但與此同時北冰洋并未明顯增溫。
近期全球海溫距平分布,來自NOAA/PSL
第二,在熱帶太平洋,一股冷水突然涌出,海洋尼諾指數(ONI)扭頭下跌并打破4月歷史記錄,赤道東風越來越強,信風指數急速拉起。
第三,北印度洋的增溫形勢也發生了變化,非洲東岸出現降溫跡象,而印尼以西的增溫加速,熱帶印度洋偶極子負位相狀態開始形成。
5-7月印度洋SST和OLR分布,來自NOAA
第四,也是更大的變化,來自青藏高原,從3月開始的變暖不斷加劇,大量冰雪超速融化,高原積雪面積從偏多轉為偏少。
5月青藏高原積雪情況,中氣愛根據公開數據制作
這些大洋深處和世界屋脊上的蛛絲馬跡,草蛇灰線般的留下了極端天氣的伏筆;但即使是在氣象衛星全天候監視的今天,一開始也很難見微知著,從這些龐大又發散的變化中窺得大風大浪的前兆。不過,風起于青萍之末,不管人類是否察覺,四大開關變形的后果,馬上就要發作了。
三、罪魁禍首:三大火爐依次出場
北極圈的開關最先變形。在北太平洋和北沿岸,急速的增溫擴大了北極圈附近的溫度差,5月起西風急流扭曲分叉,出現了強勁的雙急流。在平時,寬厚的西風急流平穩地橫穿溫帶,將酷熱和寒冷隔離開;而分叉后的西風急流上凸下翹,弄出一個個暖脊或暖高壓,失去了屏障作用,給亞熱帶的酷熱氣流沿經線帶路,將它們引入溫帶、寒溫帶甚至北極地區。
于是到了6月,一道強大的暖脊在亞歐大陸形成,于6月中旬抵達我國。西風帶暖脊,正是今夏我國極端高溫的第一只火爐,它烘烤出了6月中下旬的第一波極端干熱,河南超過43度,河北超過44度,鄭州、石家莊、西安等市連續超過40度,河北靈壽等地打破歷史紀錄。不過,就在河南出現嚴重旱情的緊要時刻,暖脊被冷渦取代,第一只火爐熄火。
6月25日我國高溫分布,中氣愛制作
然而此時,不光北極圈開關變形了,太平洋印度洋和青藏高原的開關全都變形了,而且是徹底變形。在熱帶太平洋,拉尼娜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夏季異常發展,大洋尼諾指數連續三個月打破同期紀錄;在熱帶印度洋,東西海盆的海溫向兩個方向發展,IOD指數直線下跌,一舉突破紀錄;在青藏高原,積雪融化進一步加速,7月初的全球冰雪監測顯示,高原積雪已所剩無幾。
青藏高原快速融雪后,中氣愛制作
很顯然,四大開關發出了密集強烈的信號,它們形成了罕見的共振,讓費雷爾環流、沃克環流、哈德萊環流全部異常,讓下沉氣流集中力量,頑固籠罩在西北太平洋、我國南方和青藏高原,阻止一切季風進入,水汽上升凝結和臺風發展。通過這種方式,它們把第二、第三只火爐的火力加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而且要和第一只火爐無縫銜接,且無限續航。這第二只火爐的名字,就是副熱帶高壓,而第三只火爐的名字,是南亞高壓。
8月15日前后副高情況,中氣愛制作
相比副熱帶高壓,南亞高壓的國民知曉度要低一些。但實際上,南亞高壓高居萬米以上,是boss之上的boss.它遙控著北印度洋、北太平洋和亞洲的季風系統,對副熱帶高壓維持、臺風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直白一點說,沒有南亞高壓支持,副高的位子就不會穩,控制力度就不會強,時間也不會久。
南亞高壓示意圖
7月上旬臺風暹芭走后,副高火速出擊,和伊朗高壓聯手打通北半球,依次制造了西部熱浪、長三角熱浪和下旬東南沿海熱浪,上海、溫州、福州分別打破歷史記錄,廣州也創造了無臺風下沉情況下的高溫記錄。不過這個時候,南亞高壓還不算很強,所以,烘烤7月南方的,充其量就是一個半火爐。
暹芭登陸后云圖
正因為此,當8月南亞高壓達到極盛狀態后,副熱帶高壓得到了極大的支持。兩大高壓聯手牢牢控制我國,長江流域第一次面對兩個大火爐的長期正面烘烤,強度最大也最持久的高溫來臨。正是8月兩大火爐聯手制造的極端高溫,讓2022年的高溫在強度、廣度和持久度上,都遠遠超出以往年份,成為完整氣象觀測史上的第一。
8月19日重慶氣溫打破紀錄
四、余波未盡:超級高溫后的世界和我們
總而言之,2022年的這場曠日持久的最強高溫,是一次全球性的極端氣候事件,是一系列異常氣候因子--包括但不限于北極圈附近陸面海面異常及其誘發的西風急流紊亂、拉尼娜反季節異常發展、熱帶印度洋偶極子創紀錄強負位相—的共同作用,從而讓異常強大的西風帶暖脊、副熱帶高壓、受極強南亞高壓支持的加強版副熱帶高壓無縫銜接,接力持續控制我國所致。
IOD示意圖,素材來自BOM
不管從什么角度,這些氣候因子的異常表現,都和全球變暖脫不開干系。研究證實,全球變暖不僅是大氣增暖,更是海洋增暖,現在的海洋遠比過去暴躁多變;全球變暖不是均勻的,會存在北極放大效應—北極圈附近的異常增溫就從這里來;全球變暖對氣候敏感區、生態脆弱區的影響更大—急速融雪的青藏高原,就是全球最重要的氣候敏感區,或許沒有之一。
造成本次高溫的各因子示意圖,中氣愛和風羽醬制作
甚至于2022年最強高溫事件本身,既是全球變暖的一部分,又是全球變暖過程中的標志性事件。這場高溫過后,我國乃至全球的均溫數據又要改寫,全球變暖進入全新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高溫過程中,北冰洋一直非常安靜,北極海冰雖然有過階段性快速融化,但整體很正常。這說明什么問題?說明這次的高溫事件中,我們還未遇到最極端的情況,異常氣候因子還沒有完全集齊。
北極冰蓋示意圖,素材來自NOAA
可以預見,如果變暖繼續,更多更強烈的氣候因子碰到一起的機會還會再增加,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更旱、更澇、更極端、更激烈的未來很有可能到來。
全球變暖示意圖,素材來自NOAA
我們正在經歷氣象觀測史上最熱的夏天,未來很可能經歷更熱的夏天。在這段史無前例的酷暑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不斷升高的地球記錄,更看到了強大的電力和水利基礎設施,井然有序的社會生產以及千千萬萬不懼高溫,仍然在工作學習以及看文章的你們。新中國成立以來,盡管極端天氣事件越來越多,強度越來越大,但災損總體越來越小。
對全球變暖以及和它相關的越來越強的極端天氣事件,我們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視天氣,隨時為更極端的天氣做好準備;在此基礎上,我們完全可以充滿自信,相信在社會經濟和科技的持續發展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可以防御的,而且可以防御的越來越好。這就是我們搜集和文獻,耗費大量時間和心血埋頭研究并制作內容的意義所在。
(文章來源:紫金天風期貨)
來源:東方財富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