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我國近年兩輪結構性去杠桿的比較與思考
單位: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
關鍵詞:宏觀調控 結構性去杠桿 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點擊看大圖
本輪結構性去杠桿與上一輪去杠桿的比較
(一)本輪去杠桿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更加復雜
上一輪去杠桿時,全球經濟與中國經濟均穩中向好,內外環境為政策調整提供了窗口。本輪則處于受疫情沖擊后,全球經濟低迷,國內經濟尚未完全修復的階段。國內經濟改革與國際關系超預期調整交織下,內外風險交織積聚,此輪去杠桿將面臨內外雙重壓力。從國內的角度看,中國經濟正逐漸從疫情的陰影中走出,經濟處于逐漸復蘇,貨幣工具逐步退出與經濟轉型發展的交錯重疊的階段,但疫情沖擊導致的經濟損失尚未完全得到彌補。從國際經濟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發展也面臨地緣政治沖突、全球化重構等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的復雜環境,疫情重創下的世界經濟仍呈現低迷的態勢,國際經濟協作的走勢和格局依舊不明朗。
(二)本輪去杠桿的手段和著力點有所不同
經濟運行態勢不斷變化,宏觀政策也需要適時調整。事實上,上一輪去杠桿的著力點也呈現出動態調整的過程:2017年以金融機構去杠桿為主,貨幣政策穩健中性、邊際收緊,銀政保多管齊下推動金融監管趨嚴,以此帶動宏觀杠桿率改善;2018-2019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不確定性抬升背景下,政策邊際調整,去杠桿從金融領域轉向實體經濟部門,從去杠桿逐漸轉向穩杠桿,以地方政府與國有企業為重點。經歷過新冠疫情的沖擊后,本輪去杠桿所面臨的環境又有了新的變化:一方面,2018年制定的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較2017年回落2個百分點的政策目標已經超額完成,且受疫情沖擊導致的企業資產負債表尚未完全修復,生產經營面臨的壓力依然較為突出,加杠桿受到制約,非金融企業部門去杠桿的緊迫性有所降低,反而需要警惕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的過快回落導致的“債務—通縮”風險;另一方面,2020年為應對疫情沖擊的“寬信用”政策使得平臺融資明顯回升,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呈現加劇勢頭。在此背景下,本輪去杠桿并未著力于國有企業,而是將重點放在政府部門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門,同時,考慮到進一步壓縮地方政府顯性債務增速空間有限,本輪去杠桿主要著力點將在于持續推進地方隱性債務的控增化存,壓降含隱性債務的廣義政府部門杠桿率。
相比于2017年,經歷了新冠疫情沖擊之后,經濟運行所面臨的情況更加復雜,使得本輪去杠桿更需要精準施策,避免總量政策的過度使用“誤傷”仍需要政策扶持的主體。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雖然2020年二季度以來經濟持續修復,但疫情導致的經濟損失并非短期內可以完全修正,經濟增長缺口依然存在,因此去杠桿的政策需要平衡好恢復經濟與防范風險的關系,避免去杠桿政策損害經濟修復;其次,2021年經濟運行將呈現“宏觀數據強反彈、微觀主體弱修復”的特點,疫情導致的微觀主體運行困難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服務業企業等類型主體在生產經營中依然面臨多重困難,去杠桿要防止“誤傷”;再次,2020年疫情沖擊下穩增長政策背景下債務增長加快,還本付息壓力更為突出。根據中誠信國際的測算,假設當前非金融部門債務的平均利率水平為5%,則2021年非金融部門債務付息規模將達到當年度GDP總規模的15%,占當年新增社融的比重高達54%。

綜合來看,受疫情影響,當前經濟尚未修復到常態化,微觀經濟主體壓力較大,而與此同時債務風險反而更加突出,這就使得本輪去杠桿不能“下猛藥”,要充分考慮相關去杠桿政策可能導致的連鎖反應,注重精準施策,避免“誤傷”,避免去杠桿導致風險的超預期釋放,從而導致“處置風險的風險”。
(四)本輪去杠桿的節奏或更加溫和
上一輪去杠桿政策對于遏制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無序擴張、影子銀行快速膨脹起到了明顯效果,也帶動宏觀杠桿率增長放緩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緊縮性去杠桿政策尤其是監管政策出臺節奏過快、力度過大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利率中樞不斷上移,流動性壓力持續凸顯,市場預期有所弱化等。尤其是2017年4-5月份,在銀政保等監管機構持續出臺監管措施背景下,市場流動性收緊,市場情緒受到較大影響,股票及債權市場成交量大幅回落。此后,監管政策有所調整,更加注重政策協調。當前,經歷了疫情沖擊之后,恢復經濟的壓力依然較大,在短時間內大幅度逆轉杠桿容易引發局部風險,威脅經濟穩定。因此,本輪去杠桿政策確須更加溫和,兼顧恢復經濟與防范風險的平衡。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也體現了宏觀調控“不急轉彎”、避免“政策懸崖”風險的考慮。
結 語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尤其是隱性債務風險的化解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監管政策的細化和落實,同時也需要加強制度的頂層設計,通過進一步完善央地財稅體系,從根本上助力地方債務風險的化解。此外,區域性金融機構與區域內經濟主體深度捆綁,需要高度警惕多重風險交織下的財政金融風險共振,進而對區域內主體再融資形成負面沖擊。
全文刊于《財政科學》2021年第5期,歡迎訂閱!
引用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