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媛 何苗 吳煜鵬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49-2018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9.7元增長至2.8萬元。其中,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高于農村,但從2010年起,農村增速開始超過城鎮。
這類收入占比雖高,但從時間上看總體呈降低趨勢。1985年,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達到89.2%。而在2017年這一比例已降至61%,32年降幅達31.6%。
與此同時,自2013年起,城鎮居民財產凈收入大幅提升。在2017年,全國居民財產凈收入增速已超過其他各項收入。
隨著產業的興衰變動,從業者的工資也在經歷變遷。50-80年代,工資待遇最高的行業從城市公用事業、建筑業和運輸郵電業轉向水利、環境、采礦業等能源行業。在隨后的年份中,房地產(自1993年)、金融業(自1995年)和信息傳輸、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等新興行業(自2016年)陸續成為香餑餑。工資高低的變換也是中國商業邏輯變換的縮影。
2020年,國家公務員最熱門崗位2000人里挑一。不求掙得最多,但圖的是個穩定。
以城鎮非私營單位為例,1995年-2017年,國有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居于前三。其中,2017年,國有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8.1萬元,僅次于外商投資單位和股份有限公司。
1955年,最風光的地區是青海,職工平均工資超過上海達到820元,并在隨后十二年間,同上海輪番角逐“地區職工平均工資No.1”。但自1997年起,北京、上海開始基本持續“霸屏”地區職工平均工資前兩位(?????部分地區部分年份數據缺失)。
1960-2018年,中國人均GDP由192.285美元增加到7754.96美元(2010年不變價美元),增長了39倍。其中,1965年,中國人均GDP增速達14.2%,在當年納入世界銀行統計的國家和地區中居于第一位。
“國富”為工資提供了增長的基礎,但你能拿多少工資,還要看這塊“蛋糕”怎么“分”、分給“誰”。
1992年開始,財政收入增速幾乎常年超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若拿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NI(人均國民收入,包含企業所得、政府所得和居民個人所得)進行粗略計算,占比數據略高于40%。
但你別慌!國家統計局還有另外一項數據,叫做“住戶部門可支配收入”(來自中國資金流量表實物交易數據),1992年至2016年,中國住戶部門人均可支配總收入在總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基本維持在60%左右。
除人均可支配收入,國家統計局還有另外一項數據叫做“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一般情況下,中位數與平均數比值愈趨近于1,表明中位數與平均數愈接近。
不過,自2016年起,全國、城鎮及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與平均數的比值均有所回落。截至2018年,上述比值分別為86.2%、92.8%和89.4%。
從增長趨勢上來看,2014-2015年,全國、城鎮、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增速均超過平均數,但自2016年,全國和城鎮平均數增速反超中位數。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包括城鎮和農村)高、低收入戶(基于收入的五等份分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仍在擴大。截至2017年,全國高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低收入戶高出近10倍。
與此同時,2016年以來,全國和城鎮高收入戶及中等偏上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漲幅均趕超低收入戶。
據《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18)》,國際上通常認為,當基尼系數處于0.4-0.5表示收入差距過大,超過0.5意味著出現兩極分化,2017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467。另據世界銀行可查最早數據,1990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323。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值得期待的是,2020年即將到來。
世界銀行、國家統計局、《中國工資制度改革》、《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18)》、《1981中國經濟年鑒(簡編)》及Choice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