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利率計算方法“低利率”宣傳夸大。
3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1年第3號公告,對從事貸款業務的機構范圍、貸款產品在營銷中的利率表述等做出了具體規范。央行發布這一公告的主要考慮是什么?目前有哪些具體問題?
播放視頻畫中畫
這些借貸平臺給出的利率是低還是高?仔細算一下就會發現,銀行的年利率是一年360天。這個號稱“1000元用一天,最低只要0.2元”的點對點借貸平臺的利率,換算后是0.0002*360='0'.072。這個年利率達到了7.2%左右。要知道,目前正規銀行的消費貸款和信用貸款的年利率一般在5.22%到5.88%左右,優惠期內利率還有打折的機會。
清華五道口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田璇:消費者可能不具備所有的金融知識。一些宣傳,一些包裝讓你覺得,給你一種錯覺,這個興趣看起來其實沒多少錢。可能一天要兩三塊錢或者三四塊錢。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用金融(知識)并試圖年化它(計算利率),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所以它可能是可能的。第一,會誘導這些年輕人提前消費,不切實際地提前消費。第二,他們可能背負著很重的債務負擔,比如連續貸款,然后這種轉貸的情況。
在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1年第3號公告中,特別指出“應當以明顯方式向借款人表明年化利率,并在簽訂借款合同時予以載明。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也可以根據需要顯示,但不應該比年化利率更明顯。”專家建議,如果用戶確實需要使用這些app的借款功能,還應提前計算實際年化利率水平,并在借款時衡量自己的還款能力。
開啟App借閱功能上傳個人信息需謹慎
我們想在各種app上開通借錢的功能,app會引導用戶提供更多的個人信息。其實按照國家規定,我們日常使用App,完成美化圖片、看視頻等基本功能。一般我們只需要簡單注冊一個賬號,不需要提供太多的個人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在開通借款功能的過程中,即使用戶并沒有實際向借貸平臺借款,也有可能給自己帶來風險。
播放視頻畫中畫
因此,如果日常使用App時向用戶索要手機號碼、上傳身份證、人臉識別等信息,用戶要引起重視,這已經超出了普通App功能、在線消費或瀏覽網頁的需求,開始觸及個人信息安全。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數字時代,企業克敵制勝的法寶是大數據。據說大數(某種程度上)是千家萬戶每一個消費者的個人隱私信息,所以他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通過App獲取消費者個人隱私信息的機會。
網絡安全專家裴智勇:(借錢前)我會以評估你個人信用的方式向你的手機借各種權利(額度),我會收集大量的手機權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我們是把手機上的大量個人信息或者大量私人信息賣了,才換來了這樣幾十塊錢或者幾十塊錢的折扣。
頻繁查詢導致用戶信用記錄受損。
即使沒有混淆App的基礎功能和借貸功能的區別,用戶獲取貸款額度的操作實際上可能會損害其信用記錄。為了控制借貸風險,這些app會要求用戶同意授權查詢其信用記錄。如果多次進行類似操作,用戶的個人信用記錄會悄然發生變化。
根據央行征信中心的相關提示,如果個人的征信報告在一定時間內被多次查詢,可能說明信息主體向多家銀行申請了貸款或信用卡,但均未成功。那么銀行有理由推測用戶財務狀況不佳,還款能力堪憂。這些信息可能會對后續申請其他相關金融服務產生不利影響。
某中介交易部負責人:我們在幫客戶辦理房貸的時候,銀行會查借款人的信用記錄。銀行還表示,如果借款人的信用記錄在一定時間內超過銀行確定的查詢次數,就會推測借款人向多家機構申請了貸款,可能存在資金問題。購房首付有壓力,是否批貸也會考慮這個因素。我們也遇到過客戶因為這個原因被拒絕貸款的例子。
也就是說,用戶在App上使用“快審快付”的貸款功能,看似是快速借錢的好時機,但后續對征信的影響可能會因小失大。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我覺得這個問題是未來必須要解決的,就是平臺必須要遵守合法、必要、正當、公平合理、保密、安全、同意等基本原則。
(原標題《一千元日息費低至兩毛?央行新規劍指模糊利率誤導用戶》)
相關問答:日利率是怎么計算的?比如借一萬元日利率是0.025%,一月會收多少利息?
一、日利率是以日為計息周期計算的利息,按本金的萬分之幾表示,通常稱日息為幾厘幾毫。二、月利息=10000元×0.025%×30天=75元1、日利率計算公式:日利率═年利率÷360=月利率÷302、日利率與年利率、月利率的換算公式:日利率(0/000)=年利率(0/0)÷360;月利率(0/00)=年利率(0/0)÷12。月利率=日利率×30年利率=月利率×12利息=利息積數×日利率3、公式一:日利率= 日利息÷存(貸)款額X 100%公式二:日利率= 月利率÷30公式三:日利率= 年利率÷360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