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用財務報表體系
該體系的基本思想是將公司活動分為經營活動和金融活動兩種:經營活動是指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等營業活動以及與此有關的生產性資產投資活動;金融活動是指籌資活動以及多余資本的利用。
(一)管理用資產負債表
經營資產是指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所涉及的資產;金融資產是利用經營活動多余資金進行投資所涉及的資產。與此相應,經營負債是指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所涉及的負債;金融負債是籌資活動所涉及的負債。由此形成下列關系表達式:
資產=經營資產+ 金融資產
= (經營性流動資產+ 經營性長期資產)+ (短期金融資產+ 長期金融資產)
負債=經營負債+ 金融負債
= (經營性流動負債+ 經營性長期負債)+ (短期金融負債+ 長期金融負債)
凈經營資產=經營資產-經營負債
= (經營性流動資產+ 經營性長期資產)- (經營性流動負債+ 經營性長期負債)
=(經營性流動資產-經營性流動負債)+ (經營性長期資產-經營性長期負債)
=經營營運資本+ 凈經營性長期資產
凈金融負債=金融負債-金融資產=凈負債
凈經營資產=凈負債+ 股東權益=凈投資資本
(二)管理用利潤表
金融損益是指金融負債利息與金融資產收益的差額,即扣除利息收入、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等以后的利息費用。由于存在所得稅,應計算該利息費用的稅后結果,即稅后利息費用(也稱為凈金融損益)。經營損益是指除金融損益以外的當期損益。由此形成的關系表達式如下:
凈利潤=經營損益+ 金融損益
=稅后經營凈利潤-稅后利息費用
=稅前經營利潤x (l -所得稅稅率)-利息費用x (l - 所得稅稅率)

(三)管理用現金流量表
經營現金流量是指企業因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等營業活動以及與此有關的生產性資產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金融現金流量是指企業因籌資活動和金融市場投資活動而產生的現金流量。
經營現金流量,代表了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部成果,是 “企業生產的現金”,因此又稱為實體經營現金流量,簡稱實體現金流量。企業的價值決定于未來預期的實體現金流量。管理者要使企業更有價值,就應當增加企業的實體現金流量。實體現金流量的關系表達式如下:
營業現金毛流量=稅后經營凈利潤+ 折舊與攤銷
營業現金毛流量,也經常簡稱為“營業現金流量”。
營業現金凈流量= 營業現金毛流量-經營營運資本增加
實體現金流量= 營業現金凈流量-資本支出
其中:資本支出=凈經營長期資產增加+ 折舊與攤銷
營業現金毛流量-經營營運資本增加-資本支出=債務現金流量+ 股權現金流量
經營現金流量= 實體現金流量=融資現金流量=金融現金流量
(四)管理用財務分析體系
鑒于傳統杜邦分析體系存在“總資產”與 “凈利潤”不匹配、未區分經營損益和金融損益、未區分有息負債和無息負債等諸多局限,故應基于改進的管理用財務報表重新設計財務分析體系。
1 .改進的財務分析體系的核心公式
權益凈利率=稅后經營凈利潤/股東權益-稅后利息費用/股東權益
=(稅后經營凈利潤/凈經營資產)*(凈經營資產/股東權益)-(稅后利息費用/凈負債)*(凈負債/股東權益)
=(稅后經營凈利潤/凈經營資產)*(1+凈負債/股東權益)-(稅后利息費用/凈負債)*(凈負債/股東權益)
=凈經營資產凈利率+(凈經營資產凈利率-稅后利息率)*凈財務杠桿
權益凈利率的高低取決于三個驅動因素:凈經營資產凈利率(可進一步分解為銷售稅后經營凈利率和凈經營資產周轉次數)、稅后利息率和凈財務杠桿。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