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李朝與中華明清同代,可以說是明清朝貢體系下與中華關系最為密切的鄰國,其治亂興亡也與中華帝國的盛衰密不可分。
話說元末明初,朱元璋席卷大江南北,成吉思汗的子孫們收拾細軟逃出中原,回到了大漠深處的哈拉和林故土。做了元朝百年附庸(當然,在元朝看來他不過是個行省而已)的高麗王朝沒有老大罩著了,新來的鄰居又比較強兇霸道,上來就要求高麗人歸還遼東開元路地方的土地。高麗人當然不開心,于是重臣崔瑩借此準備與明開戰,并派大將軍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老李在前線艱苦支撐,部下士兵卻水土不服以致相繼叛逃,他只好請求撤軍回國。但是老崔在家根本不理他,逼得李成桂演了一場朝鮮版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廢除王禑,殺死王昌,放逐王瑤,登基做了朝鮮的王。他寫了兩張紙條送給朱元璋,請新任大哥給自己的新王朝起個名字,是叫和寧好呢還是叫朝鮮好呢?和寧寓意美好,又與李成桂本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朝鮮是半島古稱,從商周叫到元明,老朱衡量來衡量去,拍板決定就叫朝鮮了!從此,朝鮮這個名字就成了李氏王朝的國號,朝鮮二字的烙印也在這塊土地上愈加根深蒂固。
PS小歷史
明朝與朝鮮的淵源:
明太祖朱元璋認為“東夷之號唯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
多年以后老李年紀大了,把王位傳給了兒子李芳果,但是還有個兒子李芳遠掌握著實權你怎么辦?兒子們爭權奪位,從九龍奪嫡玩成了玄武門之變,最后竟然演變成了靖難之役,朝鮮歷史上最混亂最精彩的奪權好戲就這樣展開了。
PS小歷史
朝鮮歷史上一直使用漢字,世宗二十八年(1446)鑒于漢字艱深,不便平民學習,曾命鄭麟趾、申叔舟等創制一種新文字,共二十八個字母,分初中終三聲,用以記述語言,這便是諺文的起源。但歷史上的朝鮮古幣卻都是以漢字為銘文的。

同樣是李朝仁祖李倧十一年(公元1633年,明崇禎六年),一種更廣為人知的朝鮮錢幣誕生了,這就是由常平廳設監始鑄的“常平通寶”。常平通寶大多數都字口飽滿,筆鋒犀利,直徑碩大且錢體厚重,很是受到中國古泉藏家的熱愛。朝鮮王朝到仁祖時代承平日久,但北方來自后金滿清的威脅實在是無法擺脫,仁祖朝大規模鑄造錢幣應該和這段王朝血淚史極有關聯。肅宗李焞五年(公元1678年)更以法律命定各有關廳、曹、營、監分工鑄造,直至公元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機制黃銅錢問世,常平通寶的鑄行歷程長達260年之久。
朝鮮自主鑄錢其實是從高麗王朝開始的,但是高麗王朝貨幣鑄造數量稀少、種類也比較單一,朝鮮李朝則是古代朝鮮貨幣鑄造的巔峰時代。《高麗史·世家·成宗》載:“十五年(公元996年,宋太宗至道二年)夏四月辛未鑄鐵錢。”《高麗史·食貨二》載:“成宗十五年四月始用鐵錢。”;“肅宗七年十二月制,富民利國莫重錢貨,西北兩朝行之已久,吾東方獨未之行,今始制鼓鑄之法,其以所鑄錢一萬五千貫分賜宰相文武兩班軍人,以為權與,錢文曰海東通寶。”
有書記載:
《肅宗實錄》載:“四年正月乙未,命戶曹、昌平廳、賑恤廳、御營廳、司仆寺、訓練都監鑄常平通寶。”《李朝實錄》載:“正祖癸丑十二月庚申朔,戶曹正郎鄭東教啟言鑄十錢通寶,與常平錢并行。”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