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入駐這里的領軍企業的帶動,中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便是很好的例子。
近些年來,深圳的經濟發展和綜合實力有目共睹。
據相關數據統計:2021年,深圳GDP首次邁進3萬億人民幣大關,高達30664.85億元,同比增長6.7%,兩年平均增長4.9%。
這樣的成績,在疫情影響下各個產業發展都有受阻的情況之下,是十分優秀和亮眼的。但如今,伴隨著近幾十年內的開發和不斷擴張,深圳市整體面積和發展程度漸漸趨于飽和。
這樣的變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目前“異軍突起”的人均GDP名列前茅的城市,又變成了哪幾個呢?
雖然平均數有的時候會受到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影響,但是它依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由此,便可以成為這一城市發展現狀的重要參考依據。
在2022年2月公布的數據中,2021年的人均GDP排名里,我們驚奇的發現,我國人均GDP排名前十的城市,竟然在短短一年內經歷了一次“大洗牌”。
首先,無錫市以18.77萬元的“成績”排名第一。這一數據碾壓了北上廣深等傳統的經濟高度發達城市,自2020年榮登榜首之后連續兩年“蟬聯”。
無錫市可以保持如此強大的成績,與其絕對強大的制造業發展水平分不開。據統計,在過去的2021年,無錫市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4926.42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2.9%。
其次,科學技術的進步與自身城市產業高度融合,也讓其他城市望塵莫及。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無錫市全市的“科技進步貢獻率”高達67.2%,而這一數據,也已經連續9年,位居全省第一。
可以說,無錫市近幾年在自身經濟發展中,完美詮釋了“穩中求進”四個字的發展規劃及路線,在發展中不斷實現自我的趕超與進步,為其他城市做出榜樣。
在無錫之下,北京、蘇州、南京位列二三四位。值得一提的是,前五名中,竟然有3個城市全部都來自江蘇省,江蘇也在榜單公布后,被稱為“最大贏家”。
而上海、深圳、廣州三個城市雖然也都在前十榜上有名,但是卻比起去年都有了些許退步。廣州甚至跌至第八,而深圳也跌至第五。
然而,人均GDP的數據排行,其實在國際范圍內并不十分普遍,而國際范圍內知名機構GYbrand編制的2022年度《世界城市500強》,也并非使用人均GDP進行排行。
在這份榜單中,位列前三的是紐約、倫敦和東京,而我國則在前10位中入圍兩個,分別為中國香港和上海市。
作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心”,上海市幾乎成為了我國提及“經濟發達地區”就會第一反應想到的城市,而它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也確實非同一般。

這份榜單的排行依據并非僅為人均GDP,而是結合了城市治理能力、城市形象、發展潛質、品牌價值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慮,因此也更具說服力。
而如果依據這份榜單中的排行,我國前十名的城市則變成為香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臺北、杭州、成都、蘇州和南京。
這樣的排名與我國人均GDP城市排名榜單出入較大,甚至看到了近兩年由于旅游業等產業發達而“異軍突起”的成都等城市。
而作為我國首都的北京市,伴隨著2022年冬奧會的順利舉辦,也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個舉辦過“雙奧會”的城市,這樣的抬頭,想必可以助力北京再次提高城市形象和價值。
同時,作為阿里總部的杭州,雖然自身GDP等方面暫時落后于成都,但是由于杭州作為亞運會的主辦城市,也在城市形象方面的“得分”提升了一大截,因此排名較靠前。
不得不說,這份榜單的綜合性和參考性相對更強。而依據這份榜單,相信不少城市也會規劃出屬于自身的發展路線。
雖說深圳市的經濟發展實力依然處于我國前列,但是上文也有提到,由于產業飽和等緣故,深圳市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速度已經不如前些年,并且被不少城市超過。
而在深圳的周邊,有一個城市南連深圳,西北連廣州,同時位于華南、廣東中南部和珠江口東岸,可謂占盡經濟發展的天時地利人和。
這,便是東莞。
1988才升級成為地級市的東莞僅有不足34年的發展光景,無疑是中國境內最為年輕的城市之一。然而,這個年輕的城市在近年來,卻呈現出十分驚人的發展勢頭。
據《東莞工業經濟發展報告》多年來的權威統計顯示,自2016到2020四年的時間,東莞市“電子信息制造業”產業收入,終于突破萬億大關。
同時,電子信息制造業也成為東莞唯一的萬億級產業。
不僅如此,東莞市巨大的發展潛能也引來各大企業爭先前來投資建設,這無疑也為東莞市的發展增磚加瓦不少。
阿里、京東、華為,這幾個國內首屈一指的巨大企業,都來到東莞市進行投資建設及產業入駐。
鑒于此,不少網友也十分看好東莞市未來的發展,
甚至大膽預測:再過幾年,東莞將會與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齊平,一路突飛猛進,發展成名。還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東莞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深圳”。
不知在大家心中,這個坐落于深圳旁邊的新興發展城市,是否有潛力成為下一個深圳,讓我們在未來的GDP排行榜單中,見到它的身影呢?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