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罕明/文
01 全社會對財務認識存在盲區
每個單位都有財會部門,都有財會人員。
民間把財會人員統稱會計。
張會計今天請假了,李會計出差了,劉會計到稅務局去了。
我們沒有聽說過叫張財務、李財務、劉財務的。
全社會對財務,似乎沒有多少概念。
前一段時間,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在全國征集會計文化論文。
主題都是關于會計文化,沒有一個提到財務文化的。
學術界對財務文化的認識,明顯不足。
財政部組織的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有初級會計資格、中級會計資格、高級會計資格三種考試。
考試的主要內容,是《經濟法》《會計實務》《財務管理》。
三門課程,有兩門是財務類,只有一門是會計類。
應該叫初級財務員、中級財務師、高級財務師考試才更準確。
可見,政府財會主管部門,對財務的認識不到位。
國家有《會計法》。但《會計法》只談會計,幾乎沒有財務什么事。
其實,《會計法》既管會計,又管財務。
說明,對于財務管理,我國存在法律空白。
看來,國家財會主管部門、財會學術界普遍不重視財務,才是老百姓只知道有會計,不知道有財務的根源。
02 關于財務的概念
我國把某類事情,叫X務的挺多。
涉及國家的事情,叫國務。如國務院、國務委員;
涉及政府的事情,叫政務。如政務大廳、政務人員;
涉及商業的事情,叫商務;涉及外交的事情,叫外務;涉及華僑的事情,叫僑務;
涉及稅收的叫稅務,與鹽有關的叫鹽務;治病救人的叫醫務;治安管理的叫警務;審判辯護叫法務;管教學的是教務;管后勤的叫總務;管水的叫水務;管票據的叫票務;管錢財的叫財務。
按照財務管錢財的概念,會計也是管錢財的,應屬于財務類。
會計是通過憑證、賬薄、報表方式管錢的業務。
會計是財務的下級,也是財務的上道工序。
可以認為,運用證賬表以外方式管錢的業務工作,就是狹義的財務。
狹義的財務加上會計,就是廣義的財務。
03 狹義財務的業務范圍與業務內容
按照證賬表以外的業務,都是狹義財務的定義。
我們把狹義財務的業務,概括為五大類五十余種。
第一類,企業籌辦類,共三種業務。
企業單位注冊成立,財會人員首先要到工商部門(市場監管部門)辦理營業執照,交納注冊資本,出具驗資證明;
要到稅務部門辦理稅務登記證;
要到銀行辦理開戶許可證。
第二類,企業籌資類,共二十余種業務。
負責企業資金籌措。制定籌資方案,報董事會批準;
包括引進投資資金,申請財政補助,申請稅收減免與優惠政策,發行企業債券、中短期票據、股票,申請貸款,融資租賃,工程保理等。
需要聯系投資人、財政、稅務、發改委、銀行、證券、銀行間交易商協會等部門,磋商談判。辦理收款、還本、付息業務。
對貸款項目執行結果進行評價與分析。
第三類,企業投資類,共四種業務。
負責投資業務,制定投資方案,報董事會批準。
投資到賬后對投資項目進行監管,投資分紅,投資活動分析等。
第四類,企業運營管理類,共十八種業務。
一是稅務業務。
企業有納稅義務。財務要領取、開具發票,申報納稅,接受稅務檢查,進行稅收籌劃,處理稅務問題。
二是銀行的經營資金收付業務。
企業單位日常的每一筆經營資金收付,需要財務到銀行辦理收款與付款結算手續;每月月末要核對銀行對賬單與單位賬目的差異,并編制未達賬項余額調節表。
要負責資金運用,要對運營環境、條件、目標要求、執行效果等進行經營活動分析;
三是審計業務。
企業必須接受政府審計監督,還要接受社會審計的鑒證。財務是主要責任部門,要負責全程接待,全面答復,直至審計滿意;
四是財政業務。
財政是財務的業務領導,是財會人員的管家。
財會人員會計證領取、會計證年檢、會計繼續教育培訓、會計職稱考試、違規吊銷從業資格證,先進評選,預算執行情況檢查,都由財政負責。
五是行業主管部門業務。
企業要完成行業主管部門下達的目標任務,財務要接受主管部門對目標完成情況有關財務指標的考核,財務監督檢查。
六是國資委業務。
國有企業有負責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義務,主要責任在財務部門。要全盤負責,向國資委匯報,接受國資委檢查;
單位財務制度制定,年度預算、項目計劃、籌資、投資、資金運用、利潤分配方案編制,決策參與,執行監督,比如合同審核、報銷審核、財務檢查、質量驗收、年度績效評價往來賬清理、資產盤點等,都是過程監督的具體形式。

七是社保業務。
企業必須為職工繳納社保,要辦理社保交納和退還手續,接受政府社保部門檢查。
八是紀檢監察業務。
企業涉及黨紀、監察類投訴,要接受紀委、監察委監督監察。財務有義務全面配合。
九是財務制度制定與修改完善業務。
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財務制度,各個單位幾乎都不相同。
財務要根據本行業、本地區、本單位的業務性質、業務特點,不同時期、不同領導的不同要求,制定適合自己的財務制度、辦法。
十是制度執行過程的監督。
報銷審核,合同審核、活動方案審核等,都是制度執行過程監督的形式。
十一是年度預算編制與上報批準。
每個正規單位,每年都要編制年度預算。經董事會、黨委會審批同意后,方可執行。
十二是計劃、方案編制工作。
重大活動、重大項目,除了總預算外,還必須編制詳細的實施計劃或者叫活動方案,有比較具體,操作性很強的預算,需要財務編制或者審核后,才能執行。
十三是決策參與。
企業單位重大經濟活動,財務要參與決策,向領導提出合理化意見和建議。
十四是年終資產盤點、往來賬清理。
十五是到所屬單位開展財務檢查。
十六是項目、活動結束,財務要參加質量驗收和效果評價。
十七是參加財務科研活動。
部分大中型企業有承擔上級安排的財務科研任務,要搞研究課題,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十八是每年年終,財務要參加對機關各部門、各所屬單位的績效考評。
第五類,企業清算類,共八種。
企業到了關門倒閉、破產清算階段,財會人員要留下來進入破產清算小組,負責兌付職工工資、交納稅金、清理往來賬、分配剩余財產。
要負責辦理稅務、銀行、機構代碼、工商營業執照注銷手續。
04 財務產品的種類
財務產品包括三大類,有數百種。
第一類,財務合格產品。
包括財務制度、財務預算、財務計劃、財務融資方案、財務資金使用方案、財務投資方案、財務資金分配方案、財務管理措施、財務檢查報告、財務決算、財務分析報告、財務建議書、財務工作總結等。
第二類,財務不合格產品。
財務制度、財務預算、財務工作總結等合格產品在達到領導滿意之前,要一次又一次修改。
修改之后,前面的勞動成果,就成了不合格品。
筆者曾經主持起草了一份給省長的匯報材料。
修改了23次才定稿,歷時一個半月,動用財會人員20多人次,總結了“十一五”期間全集團各方面的財務工作,預測了“十二五”集團的財務狀況,提出了需要省政府解決的幾個重要問題。
報告定稿件為97頁,其中正文只有35頁,附件多達62頁,有50多張圖表。
第23稿之前的22稿,全是不合格品。
該財務產品的合格率,只有1/23,即4.3%,不合格率高達95.7%。說明財會人員的勞動生產率非常低。
這就是財會人員忙碌的核心原因。
財會人員的很多勞動成果無法得到認可,不能計入“比賽成績”。
原因之一是不同的領導要求不同。
要求高,合格率低;要求低,合格率高;
原因之二是財務工作的難度系數。
難度越大,合格率越低;難度越小,合格率越高;
原因之三是財務產品的創新性。
創新性越強,合格率越低;創新性越差,合格率越高。
第三類,財務廢品。
很多財務產品,由于決策方面原因,而成為廢品,很多人卻不知道。財會人員為此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筆者曾參加過一個收購某房地產公司的調研談判活動,耗時近半年,勞動成果堆起來足有一尺多高。
后因對方要價太高,我公司難以接受,放棄收購。
我的勞動成果,全部成了廢品,沒有一點用處。
但領導不能認為,我這段時間在單位的工作完成的不好。
因為收購活動屬于保密事項,雙方單位均只有五個人知道此事。
沒有達成協議之前,誰也不能對外說。
單位很多職工就可能誤解,我在干私活,沒有好好上班。
我也不能向大家解釋。
工作總結中也不能提及此時。
只有一句話,完成了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主要領導心知肚明,但其他領導,很多中層就不理解,不認同。
財務工作的創新性極強,要因時因事因地因人不斷變化。
這與會計工作全國有統一制度完全不同。
會計是一門社會科學,通用性較強。
財務是一種民族文化,是地域文化,是行業文化,是單位文化,是時代文化。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