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除了基本的吃和穿,國人歷來重視安定,定居生存是一種根植于腦海的概念,可以說房子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剛需,或早或晚都會竭盡全力買套房,才算圓滿。然而隨著樓市的不斷發展,房子附加的資源屬性變多了,不僅跟身份、地位、財富有關,還跟教育、醫療、配套等公共資源相綁定,置業門檻變高,買房支出儼然成為家庭一筆不小的開銷。
進入2022年,房價出現一波下降空間,按理說,對于沒有住房的普通家庭,理應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普通人卻陷入難題當中。要知道,如果不看今年的樓市變化,顯然兩年前風波出現時,無疑是一次買房機會,但如今機會再來,免不了讓人起疑,市場有沒有來到底部?疊加持續性的政策松綁,人們開始迷惑了,該不該在今明兩年進場買房?如果買房,今明兩年算是“撿便宜”還是“不劃算”呢?我們從3方面來逐一解答。
從樓市成交趨勢來看
1,新房市場一降再降:據克而瑞統計的前三季度新房成交表現,全國135個重點城市7-8月商品住宅成交面積6489萬平米,較2021年同期下降31%,前8月累計同比下降41%。其中7-8月,135個城市中,4個一線城市成交579萬平米,同比微降6%,較二季度月均上漲42%;26個二線成交2702萬平米,同比下降36%,月均與二季度基本持平;105個三四線成交3208萬平米,同比下降30%,月均成交面積較二季度微增5%。一二線樓市作為成交主力區域,行情仍不及往年,可見樓市整體的寒冷程度。
根據量在價先的原則,樓市不好賣了,房價下跌也會緊隨其后,無論新房二手房都是如此,也說明了市場整體趨冷,購房者持續觀望的情緒,長此以往,房價上漲動力不足,住房市場持續低迷,復蘇進程會明顯受阻。
從購房成本來看
近日央行聯合銀保監會發布了一則通知,對于6-8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同比均連續下降的城市,在2022年底前,階段性放寬首套房貸款利率下限。符合條件的城市可自主決定在年底前階段性維持、下調或取消當地新發放首套利率下限。什么信號?
要知道,5月的規定是首套利率可在LPR基礎上再降20BP,當下LPR為4.3%,即最優利率可至4.1%。如今再宣布,部分城市的利率可以再放款,意味著市場再度解綁,原本定下的首套房利率限制,解除了。在房地產投資下行,成交低迷蔓延的形勢下,不排除會有更多城市跟進。
那么哪些城市可以自主決定首套房貸利率?
按照通知,目前是針對房市較弱的城市(即6-8月份新房售價環比、同比均連續下降),可以運用該措施。根據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披露,至少有23城符合要求。其中二線城市分別為哈爾濱、蘭州、武漢、大連、天津、石家莊、昆明和貴陽,有8個。三線城市分別為泉州、溫州、瀘州、岳陽、宜昌、北海、大理、秦皇島、湛江、包頭、安慶、濟寧、常德、襄陽和桂林,有15個。

眾所周知,金融是調控房價的重要工具箱之一,降息意味著減少貸款成本,可以刺激需求。但這次信號的非凡之處在于,央行祭出定向武器,一來是為了鞏固房住不炒定位目標,再者是穩定房產的民生定位,畢竟是關系到幾十個上下游行業的支柱,更關乎地方財政收入,如果銷售一直上不去,是很多城市、很多家庭難以承受之痛。
從央媒建議來看
7月6日,經濟日報發表了文章《買房還需看清大勢》,提到房地產市場瞬息萬變,誰也不能保證買了房子之后價格不下跌,且一定是買在低點。所以,央媒明確建議,到底買不買房,需要看清大勢。我們需要明白房地產已經快速發展了20年,基本供應需求已經達到平衡,房價也隨之告別了過快上漲區間。而理性的買房思路,更應考慮實際需要。
目前樓市不景氣的氛圍還在蔓延。1-8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87890萬平米,同比下降23.0%,商品房銷售額85870億元,下降27.9%。還有房價和金融措施都處在寬松階段,按這個趨勢,已經進入了買方市場了,但為什么人們還是猶豫不決?主要是購房者心結仍存在,且多年來養成的買漲心態,擔心買了之后房價就降,畢竟現下剛需購買力所剩無幾,很多沒房人缺的不僅是首付,還是每月按時還貸的能力。
房說君有話說,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相比起2020、2021年,今明兩年的買房成本要更低,特別是對于房市疲軟的城市,房貸利率可以破除限制,等于每月付出的月供成本會比過去更少,說是“撿便宜”也不為過,但仍存在不劃算的預期,關鍵還是要看經濟恢復能力,當下的失業率、閉店潮、裁員潮等,越來越多人不是擔心買不起房,而是更怕吃不起飯。不過,在隨著樓市住房供應多渠道架構趨于完善,人們可以不用買房也可以有的住。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