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廣西最大的地方金融機構——桂林銀行召開了2018年年度股東大會,討論包括《關于啟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相關準備工作的議案》在內的多項議案,正式啟動了上市步伐。
根據桂林銀行發布的2019年半年報,截止2019年6月末,桂林銀行上半年合并報表資產總額為2832.6億元,同比增長29.88%,各項貸款1553.1億元。
不過,盡管資產總額大幅增長,桂林銀行的問題在于資產質量承壓、資本充足率逼近紅線。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費金融業務蓬勃發展的當下,桂林銀行還與微眾銀行、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互聯網金融公司開展了聯合放貸業務。不過,目前監管對聯合放貸的監管并不明確。
資本充足率下滑 逼近監管紅線
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桂林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均為8.88%,資本充足率則為11.69%。
根據銀保監會對城商行各級資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一)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二)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三)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同時在最低資本要求的基礎上,計提儲備資本,為風險加權資產的2.5%。
也就是說,桂林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率已接近8.5%的監管紅線。
進一步比較可以發現,桂林銀行近兩年資本充足率不斷下滑。截至2017年底和2018年底,該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76%和10.78%;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73%和9.22%;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73%和9.22%,均呈下降趨勢。
資產質量承壓 上半年不良率1.57%
除了資本充足率問題,桂林銀行近兩年的資產質量也存在隱憂。
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桂林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1.7億元,不良率1.57%。貸款損失準備余額共計32.7億元,貸款撥備覆蓋率為150.09%。
而在2018年底、2017年底和2016年底,桂林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20.70億元、12.72億元和10.26億元,呈現持續上漲態勢。
桂林銀行2018年全年貸款風險分類情況

不良貸款中,盡管可疑類貸款本期調減2.55億元,期末數為5.5億元,但次級類和損失類貸款均有不同程度的調整,前者期末數為14.4億元,占比達到1.16%;后者0.79億元,占比 0.06%。
發力信貸業務 與BATJ聯合放貸900億
有意思的是,桂林銀行2018年業績報顯示,報告期內,該行共發生訴訟269筆(含小微及個人),訴訟標的額合計17.44億元,其中起訴案件265件,應訴案件4件,主要為正常業務經營中涉及的信貸業務訴訟。
雖然并不是好事,但訴訟量的上升,其實也是桂林銀行信貸業務爆發的印證。
金融觀察團在桂林銀行官網發現,在消費金融日益火爆的背景下,桂林銀行的的個人貸款產品已經有五種:速貸、微鏈貸、桂農貸,以及自主按揭貸款和抵押貸款。
其中,速貸單筆授信額度最高可達30萬元,期限最長可達一年,條件之一為“優質存款客戶、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客戶、公積金客戶”。
微鏈貸是供應鏈金融產品,由核心企業進行推薦,用于滿足其上下游鏈屬企業負責人及鏈屬業務中個人客戶經營、消費資金需求的貸款。單筆授信額度最高可達500萬元,期限最長可達五年。
2018年,桂林銀行發放的聯合貸款高達680.1億元,期末余額為92.85億元,較年初增長50.33億元。
而聯合貸款等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發展,也讓桂林銀行嘗到了甜頭。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桂林銀行利息收入104.75億元,2017年利息收入為93.25億元,增速12.3%。
不過,現實情況是,目前監管機構對于聯合放貸的管理規定并不明確。業內人士指出,在不少助貸、聯合貸款等商業模式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僅提供資金,助貸機構負責風控、承諾兜底,導致不少金融機構貸后缺失,容易放大風險。
但最新消息是,2019年初,浙江銀保監局向各銀保監分局、杭州銀行和各城市商業銀行杭州分行下發了《關于加強互聯網助貸和聯合貸款風險防控監管提示的函》,稱近年來,轄內城商行和民營銀行通過引入互聯網科技公司助貸或者與互聯網金融機構開展聯合貸款業務(以下統稱互聯網聯合貸款),擴大了業務場景、增加了客戶引流渠道、推動了業務發展。但是部分銀行開展互聯網聯合貸款業務不夠審慎、合規。因此,浙江銀保監局對轄內城商行和民營銀行提出了幾點要求:一是核心風控環節不得外包;二是立足當地不跨區域;三是規范合作穩健發展。
鑒于目前互聯網機構與銀行聯合放貸的規模不斷增長,預計更多有助于規范互聯網機構與銀行聯合放貸、防止互聯網貸款業務野蠻擴張的規定,也會陸續出臺。
*聲明:金融觀察團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