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創板開市三周年漸行漸近,7月,科創板將迎來又一輪解禁高峰。7月15日晚,9家科創板首批上市公司發布控股股東、實控人、部分股東自愿延期解禁或者承諾不減持的公告。
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本次科創板限售股解禁整體影響有限;另一方面,隨著相關個股流通性提高,科創板整體流動性將得到進一步改善,為機構投資者等長線資金進入創造良好的條件。而長線資金的“加持”,會進一步緩解解禁壓力。
9公司關鍵股東齊發聲
科創板新一輪集中解禁再度來臨。從解禁類型來看,本次解禁壓力主要來自科創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限售股。基于對行業前景和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同時為促進公司長期穩定發展,增強廣大投資者的信心,7月15日晚,9家科創板首批上市公司的關鍵股東齊發聲,自愿延期解禁或者承諾不減持。
具體來看,中國通號、容百科技、心脈醫療、虹軟科技4家公司控股股東或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自愿不解禁并延長鎖定期6個月;新光光電控股股東自愿不解禁并延長鎖定期12個月;華興源創、天宜上佳、嘉元科技、交控科技4家公司股東(包括控股股東、實控人、第三大股東)承諾在股份解禁后6個月內不減持股份。
數據顯示,上述9家科創板首批上市公司股東延長鎖定期和承諾不減持的股份對應市值達到808億元(以7月15日收盤數據計算),占7月22日當天首批25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理論解禁市值的比例超四成。
某資深市場人士表示,9家科創板首批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實控人、大股東明確表達“惜售”之意,印證了科創板“關鍵少數”對于公司長期價值的堅定信心。
自開市以來,科創板首批上市公司已取得長足發展。數據顯示,科創板首批上市的25家公司2021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828.06億元,同比增長21%;實現歸母凈利潤106.13億元,同比增長12%。
實際減持影響有限

在業內人士看來,即便沒有關鍵股東“護航”,科創板本次解禁實際上亦影響有限。國盛證券分析師張峻曉表示,客觀上看,本輪解禁規模高且以大股東解禁為主,更易引發市場擔心,但結合減持回報的性價比及大股東減持限制看,實際減持沖擊仍相對可控,無需過于悲觀。
根據減持新規,持有首發前股份的股東、大股東以及董監高等主體的減持比例、減持時間都受到嚴格約束。例如,90日內集中競價減持股份總數不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1%、大宗交易減持股份總數不超過公司股份總數2%;大股東、董監高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還應當提前15個交易日進行預披露。
“相比于創投機構等股東,控股股東/實控人盈利兌現意愿并不迫切,且考慮到在半年報披露前30日以及業績快報與業績預告披露前10日不得減持,及大股東與董監高通過集中競價減持需提前15天披露減持計劃的規定,若要在此之前進行減持,窗口期將集中在7月最后一個交易周。但集中減持易造成較大沖擊成本,這也一定程度上制約減持意愿,且減持規模及時間間隔也有諸多限制。因此,今年集中解禁后短期內控股股東/實控人實際減持對股價造成的壓力或相對有限。”興業證券策略團隊在研報中指出。
高成長邏輯凸顯
從長期角度來看,上市公司長期走勢取決于自身基本面,科創板也不例外,其六大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將持續處于成長期,其投資價值以良好的成長性為支撐,限售股解禁及股份減持并不會改變其基本面。
開市三年來,科創板整體業績保持較快增長。從2019年至2021年的增長情況看,科創板公司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為28%,歸母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為70%,增幅領先于A股其他板塊。另外,截至7月16日,已有15家科創板公司發布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或快報公告,其中12家公司業績預增。歸母凈利潤增幅最高的公司為大全能源,預計同比增長335.03%至344.28%。
可以預見的是,科創板未來高成長的邏輯將持續凸顯,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度會愈發深入。高盛高華證券副總經理陸天在上交所科創板三周年線上國際路演活動中直言,科創板上市企業穩健的業績表現、投資便利性、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的上市和交易機制等因素,持續吸引著國際投資者。
從中長期看,隨著限售股大量解禁,流通股數量的增加還有望進一步提升科創板交易活躍度,增強機構投資者增配意愿。興業證券分析師張啟堯分析稱,未來更多籌碼正常流通將為機構投資者入場提供更好的市場交易條件。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