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益謙和張壽清等牛散,江蘇瑞華、雅戈爾投資等專業機構的清一色財務投資,到以馬云、史玉柱代表的產業資本兇悍闖入
光鋁 成大 科技
中拓 華通 兄弟
馬云史玉柱陳天橋 東陽2014年4月2日定增結果顯示,天弘基金等3家機構,以8.19元的價格認購了1.22億股定增股份,募集資金凈額為9.73億元。其中,天弘基金參與認購5372萬股,約占定增總股份的44%。遼寧2013年9月發布定增預案,擬發行不超過1.4億股,募資總額不超過18.56億元,用于新疆寶明礦業油頁巖綜合開發利用(一期)項目。其中,史玉柱持股95%的巨人投資認購6500萬股,耗資達8.6億元。順網新世界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陳天橋旗下上海盛大新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數達到2182.81萬股,占總股本的4.1%。 物產2014年2月25日發布定增預案,擬以7.35元/股向大股東物產集團,以及天弘基金等非公開發行10884.35萬股,募資總額預計不超過8億元,用于補充公司營運資金。其中,天弘基金擬認購5194.45萬股,耗資3.8億元。世紀2014年1月22日,世紀華通宣布擬以定增 現金的方式,收購天游軟件100%的股權和七酷網絡100%的股權。其中,史玉柱領導的上海巨人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以約2000萬元認購278.94萬股,占公司重組完成后總股份的0.54%。華誼
馬云聯手史玉柱豪擲65億元認購,使得華數傳媒昨日無量漲停。阿里系的魔力及明星效應,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某個角度看,在熱衷于題材炒作的A股市場,眼球經濟已演化為一種投資文化。知名私募、明星公募及商界大佬的投資喜好,左右著部分投資者的決策。一個新現象是,在近年的定向增發案例中,由商界明星掌舵的產業資本正密集涌入,不少公司則主動“傍大款”博眼球。
明星入股的眼球效應
在部分行情軟件里,“馬云概念股”成為今年增辟的一個新板塊。實際上,2013年以來,BAT三巨頭都成為A股公司競相拉攏的合作對象,但雙方真正有資本勾連的并不多。
眼下,部分商界大佬正成為定向增發新的投資風向標。
其中,遼寧成大于2013年9月發布定增預案,史玉柱持股95%的巨人投資擬認購6500萬股,耗資約8.6億元。該方案公布后,公司股價從停牌前的14.77元,最高漲至12月初的19.66元,漲幅超三成。
今年1月,世紀華通宣布,擬以定增 現金的方式收購天游軟件和七酷網絡各100%的股權。在認購名單中,史玉柱掌舵的巨人創投擬以約2000萬元認購278.94萬股。該方案公布后,世紀華通股價一飛沖天,連續14個漲停板,刷新今年以來A股重組概念股的最高紀錄。史玉柱的閃現,被認為是助推股價暴漲的一大因素。
馬云效應更不必說。阿里控股的天弘基金認購的定增項目,都格外吸引眼球,例如東陽光鋁、物產中拓。
4月2日,東陽光鋁披露了定增結果,天弘基金豪擲4.4億元認購了5372萬股,約占此次定增總量的44%。該公司股價從去年7月起直線攀升,目前股價近乎翻番。此外,物產中拓于2月發布定增預案,天弘基金擬設立“天弘物產中拓定增資產管理計劃”認購5194.45萬股,耗資額達3.8億元,遠超大股東物產集團認購的數量。

天弘基金的亮相,引發了物產中拓將與阿里開展合作的猜測。雖然物產中拓澄清“未與阿里巴巴進行電子商務等相關業務的合作商洽”,但股價仍從停牌前的9.38元漲到了昨日的14.36元,漲幅達53%,期間最高觸及16.50元。
產業資本接力PE
將目光轉回5年之前。當時認購定向增發的明星是PE資本,其中包括劉益謙和張壽清等牛散,也囊括江蘇瑞華、雅戈爾投資等專業機構,其清一色是財務投資。
此后,隨著A股市場再掀增發大潮,劉益謙再度出山。自2012年11月以來,劉益謙通過國華人壽和天平車險參與了怡亞通等多家公司的非公開發行,投入資金10多億元。但從總金額看,劉益謙在定增方面的投入已大幅收縮。
江蘇瑞華也曾是定向增發的大戶。早在2006年,江蘇瑞華開始介入定向增發市場,投資極其活躍。僅在2010年,江蘇瑞華先后參與了桂林旅游等14家公司的定向增發,累計投資約17億元。但近年,江蘇瑞華已逐漸淡出視線。
時過境遷。近兩年,以馬云、史玉柱代表的產業資本兇悍闖入A股,通過定向增發攻城拔寨,其風頭已然超越了傳統的PE資本。
市場人士認為,客觀來看,相比純粹的財務投資,產業資本參股上市公司,對公司治理、產業整合更有裨益。比如,在華數傳媒的定增方案中,公司的兩大募投項目均與阿里巴巴的戰略擴張意圖吻合。
追星投資需謹慎
對于明星入股上市公司的行為,劉志晶認為:“如果是個人名義,應該看作個體的投資行為,只是個人的知名度比較高,資源整合能力比較強,但是沒有必要打上名人標簽。不過,也有些上市公司將引入名人戰投作為一種市值管理的手段,通過明星效應達到炒作股價的目的。”
他還表示,像馬云這樣大手筆從戰略布局上去參與定向增發的做法并不多,更多的是上市公司從自身利益出發,看二級市場上什么概念熱,就去買些什么資產,甚至主動與互聯網巨頭接洽合作,這樣二級市場給的估值倍數會比較高,“本質上就是公司玩估值而已。”
另一方面,如果是基于產業整合的考慮,這種整合也存在失敗的可能性,且往往需要較長的運作周期,不能以短線思維來看待這樣的投資。
更有市場人士直言:“投資者不應該簡單從名人是否參與定向增發來判斷公司的價值,其股價暴漲背后很多都是有風險的。”
以現實舉例,劉益謙在2010年就曾因押錯地產股損失慘重,這或是導致其收縮戰線的一大原因。可是,家底豐厚、左右逢源的大佬們可以東山再起,中小投資者是否也能這般輸得起呢?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