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古有名醫華佗妙手回春,今有百年蘇趙梨園“妙手回春”。
花開如雪,滿園飄香。進入3月下旬,坐落亳州市譙城區龍揚鎮周劉村的百年蘇趙梨園內,兩萬多棵陳舊梨樹、新栽梨樹逐步開花,招引很多游人前來賞花,成為村莊復興中的一道靚麗景色。
周劉村因盛產蘇趙梨而出名,村內的陳舊梨樹有1500多棵,樹齡最大的達360年。正在梨園內忙活的周劉村鄉民趙洪艷告知記者,眼看著這幾年梨園煥發了活力,他打心眼里快樂,可在六年前,這些梨樹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那時候,村里的年輕人不少都外出務工了,梨園疏于辦理,常常有病蟲災,梨樹基本上不結梨子了,即便結梨子,個頭也小,只能自己吃,底子賣不掉。”73歲的趙洪艷回憶說,有的鄉民乃至把梨樹枝都砍掉了,“再不維護,這些陳舊梨樹就要毀在咱們手里了。”
起色發生在2015年。那一年,外出經商的王亮返鄉創業,在區鎮兩級政府的指導下,流通運營著百年梨園。隨后,他專門注冊了一家農業科技開展有限公司,和鄉民們一道守護著這片梨園。
辦理精細化,是“守”好梨園的要害。“咱們從北京、安徽等地請來梨樹技能專家,給陳舊梨樹‘治病’‘會診’,一年四季開‘藥方’,必定要讓梨樹重現舊日的光輝。”王亮說。
有著30多年種梨閱歷的杜愛玉,是百年梨園的技能專家。
這幾天,梨園迎來梨花授粉、防治蟲災等要害期。“授粉之前,要打一次防蟲的藥”“授粉時刻要控制在兩天內,不然影響坐果率”……杜愛玉將自己的種梨“土辦法”,共享給梨園的工人們。

在做好辦理的一起,王亮還適度擴展栽培規劃,一方面,維護好陳舊梨樹,不砍一棵樹;另一方面,栽培約兩萬棵新梨樹。此外,為了滿意市場需求,梨園工人們經過嫁接新品種,提高梨子的產值和質量。
為了更好地維護陳舊梨樹,當地政府牽頭給它們辦了“身份證”。
記者造訪看到,這些陳舊梨樹的身上都掛了牌子,上面寫著樹齡、辦理職責單位等信息,每棵樹都有一個編號。
“咱們給這些梨樹辦了‘身份證’,判定了樹齡,能夠更好地維護梨樹,一起也給開發村莊旅行項目做準備。”龍揚鎮鎮長蔣子祥說,現在,蘇趙梨正在活躍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來的辛苦支付,百年梨園的梨子產值和質量得到雙提高,其間,產值已從2016年的一萬斤增加到2020年的20多萬斤。
2019年以來,王亮還探究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制造不同標準的梨膏產品,經過線上出售,產品遭到北京、山東等地顧客喜愛。
百年梨園迎來開展的春天,也帶動周邊鄉民在家門口工作。農忙高峰期,梨園工人超越50人。“我把家里的一畝地流通給了梨園,年租金超越900元。”周劉村脫貧戶謝金芝說,自己來梨園上班,一天還能拿到約50元薪酬。
“國家全面推動村莊復興,讓咱們的干勁更足了。下一步,咱們將持續深耕綠色栽培、深加工等,全力‘守’好這片梨園,把蘇趙梨的品牌擦得更亮,更好地帶動鄉民們增收致富。”王亮說。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