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就當時中美聯系承受新華社專訪
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8月5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承受新華社專訪。全文如下:
新華社記者:美國務卿蓬佩奧近來在加利福尼亞州尼克松總統圖書館宣布說話,宣稱自尼克松總統以來美歷屆政府的對華觸摸方針沒有獲得美方預期方針,現已失利。美國內許多人質疑、批判蓬佩奧說話內容,以為沒有提出明晰可行的行進路途,而更多是“意識形態吼怒”。你對此有何談論?
王毅:所謂“美國對華觸摸方針失利”的論調重拾暗斗思想,徹底否定了中美來往幾十年來獲得的效果,不只是對前史進程的無知,也是對中美兩國公民的不尊重。這種分布“政治病毒”的做法天經地義會遭到美國國內以及國際社會的質疑和批判。
40多年前,中美兩國領導人之所以可以完成跨過太平洋的握手,最底子的一條便是兩邊都堅持了彼此尊重、求同存異的準則,放置了互相意識形態的差異。1972年尼克松總統初次訪華時,周恩來總理著重,中美兩邊要弄清楚互相之間的不合,盡力尋覓一起點,使咱們兩國的聯系有一個新的開端。尼克松總統也清晰表明,中美存在巨大不合,但促進兩國走到一同的,是兩邊具有超越這些不合的一起利益。兩國宣布的上海公報載明兩邊樂意彼此尊重、求同存異的一致。
之后的前史告知世人,兩邊一起做出的這一嚴峻挑選是徹底正確的。建交40多年來,經過兩邊幾代人的一起盡力,中美聯系成為國際上彼此交融最深、協作范疇最廣、一起利益最大的兩邊聯系之一。中美兩國經濟總量超越國際三分之一,對國際經濟增加奉獻率超越50%。兩邊交易額較建交之初增加了250多倍,達國際五分之一,雙向出資從簡直為零攀升到近2400億美元,每年人員來往達500萬人次。兩國在觸及國際和平與開展的簡直一切全球性問題上都肩負著重要職責。這些都是不容否定,也無法否定的現實。

40多年后的今日,中美在社會制度等許多方面依然徹底不同,但這種不同曩昔、今日和將來都不會也不該影響兩國繼續和平共處、協作共贏。兩邊沒有必要也不行能去改動對方,而是應尊重對方公民做出的自主挑選。我國幾十年來獲得的巨大開展成果現已證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路途不只合適我國,一直得到我國公民最廣泛、最堅決的支撐,一起也謀福給這個國際,惠及包含美國公民在內的各國公民。我國一定會繼續依照公民的期望,不斷開展前進并為人類做出新的更大奉獻。任何人企圖阻撓或許改動這一進程,不只是自不量力,而且是自尋煩惱。
新華社記者:一段時間來,美方一些人不斷宣稱,美中聯系長時間不公平、不對等,美方是中美來往中“吃虧”一方,美國協助重建了我國。你以為這是否符合現實?
王毅:中美協作歷來都不是一方給另一方的賞賜,也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掠奪,中美兩邊從協作中都獲得了巨大收益,不存在誰吃虧、誰占誰廉價的問題。
長時間以來,中美兩國經過優勢互補、互利協作,構成彼此交融的利益一起體。我國的快速開展既得益于同國際各國包含美國的敞開協作,相同,我國的不斷生長也反過來為美國等供給了繼續增加的動力和巨大的商場空間。據統計,中美經貿聯系支撐美國260萬個工作崗位,兩國交易均勻每年為每個美國家庭節約850美元的日子本錢。美國企業在華出資興業累計已超越7萬家,年銷售額達7000億美元,其間97%都是盈余的。即便在中美交易沖突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絕大多數美國企業仍期望繼續留在我國,而且逆勢擴展對華出資。假如真像某些人所說,中美之間的協作是不公平、不對等的,這種情況怎能繼續幾十年之久?中美聯系怎能開展到今日的這種深度和廣度?
當然,全球化與自由交易在發明開展盈利的一起,也會給各自的經濟結構和利益分配帶來對立和問題。這就需求經過本身變革來加以調整,而不是自己患病,卻讓他人吃藥。一味把職責歸咎于他人,乃至盼望經過所謂“脫鉤”來解決問題,那只會是水中撈月、南轅北轍,終究還會進一步損傷美國的企業和公民。
全球化開展到今日,各國利益彼此交織。中方一貫建議,中美兩國開展不是非此即彼的聯系,沒有必要彼此排擠,徹底可以彼此借力、彼此成果。當時,國際經濟正飽嘗疫情嚴峻沖擊,中美作為國際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理應堅持平等互惠,以協作而不是脫鉤來推進兩國聯系的開展,并為這個國際承擔起應盡的職責。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