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么是事件研究法
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 Methods)是指使用金融市場上的數據資料來測定某一特定的經濟事件對某一或某一類上市公司價值的影響。
02事件研究法的概述
事件研究法的最早提出者Dolley,于1933年發表了《Dolley, J.C. (1933).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dures of Common Stock Split-Up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pr. 1933, 11, pp. 316-26.》使用該辦法研究了股票分割的價格效應,隨后Ball和Brown(1968)引入了目前運用的事件研究法,研究了剩余的信息含量,Fama(1969)研究了股票股利效應,Brown和Warner(1980)進一步完善了事件研究法,對幾個統計假定進行了修正。
事件研究法常常用于探討特定經濟事件(如兼并、收買、再融資等)發生前后標的公司的股票價格(或市值)的反應的經驗研究辦法,以特定的事件日為基準,通過研究事件日前后股價報酬的變化,來衡量股價受事件的影響程度,一般來講,事件研究法通過分析事件樣本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報酬率是否發生明顯異常,來探究該事件是否具有信息內涵。
03事件研究法的基本思想與步驟
事件研究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設定事件產生影響的事件窗(Event Window),計算事件窗日期內的每日異常收益率(每日實際收益率與假設不發惹事件的條件下的正常收益率之差)和累計的異常收益率,并對這兩個指標序列進行統計檢驗衡量事件影響的顯著程度。
一般的研究步驟如下:
(1)要使用事件研究法首先要判別所關注的是何種事件,以及思索這種事件將以何種方式詳細表現,再進一步關注與之相關的事件窗的長度,值得注重的一點是許多事件都會以上市公司按照相關法規提前發布風險提示公告,以至停牌若干交易日;
(2)選取樣本,根據我們定義的事件,選取出肯定日期內充足數量的樣本,用于獲取行情數據、建模及后續的統計分析;
(3)計算個股的正常收益與異常收益(Normal and Abnormal Returns),為正確評價某一工夫對公司股價的影響,要計算在不發生該事件的假設條件下公司股價的正常收益,再與實際的收益率作差得到由于該事件發生對公司股價所帶來的異常影響,即為異常收益率,要計算這兩個指標,可以先將事件窗劃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為練習集,后一部分為測試集,取相應事件窗內大盤指數的收益率為自變量,個股的收益率為因變量,使用計量辦法,如最小二乘法,在練習集中設立擬合模型,帶入到測試集中,即可得到個股的正常收益率,
再同實在情景下的實際收益率作差,便得到個股的異常收益率,
特殊注重一點,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監管尚不健全,尤其是在信息披露和內幕交易的監管上存在肯定的缺陷,或導致股價在事件發生前若干交易日,就有大量資金提前吸籌建倉,發生公司高管與投資者合謀牟取私利,所以在劃分練習集與測試集時,測試集應盡可能包含一部分事件日前的交易日,有利于更正確地辨認公司股價受該事件前后的影響;

(4)得到事件樣本中個股的異常收益后,要依次進行異常收益的橫向平均和縱向求和,分別獲得平均的異常收益(Average Abnormal Returns),和從第k天起累加的異常收益(Cumulative Abnormal Returns);
(5)設想和挑選檢驗異常收益的程序,即設想原假設和備擇假設,并根據樣本量大小和總體標準差是否已知來挑選適合的檢驗統計量;
(6)最后,輸出實證結果并進行合理的解釋說明。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