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疫情開始,美國率先開啟美元的印刷之后,全球各國為了穩定經濟,也紛紛開啟了寬松貨幣政策。到了現在,美國沒有做過任何回收多發美元的回收,而且還多印制了2萬億美元。伴著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持續上漲,其實也表明了全球通脹時期的來臨。
縱觀全球,其實針對普通人來說,我們可以得到的也就是美元、人民幣或者是黃金。在全球通脹時期中,許多人都想知道,到底是持有哪種資產,才會是最終保值。過去各國的貨幣不屬于一種資產,但是伴著國際貨幣的套利機制出現。因為貨幣是由本國政府背書,那么貨幣投資,其實也屬于一種新的資產。
美元和人民幣是信用貨幣,通脹時期購買力都會持續下降
雖然貨幣也屬于可投資的資產種類,但是人民幣和美元還都是信用貨幣。信用貨幣的購買力基礎是依照本國經濟規模的大小,順應本國社會商品流通總額的需要而確定發行規模的。美元也不是美金了,自從1972年美元同黃金脫鉤之后,美元和人民幣都已經是信用資產種類了。
他們的發行是這樣的,如果市場上需要1萬元才能正常的進行貿易交換、物資流通、消費和生產,那么本國就會印刷1萬元的鈔票,每一元的鈔票代表著一元的價值。假如市場規模擴大而印刷鈔票規模不變,那么就會出現貨幣的緊縮,信用貨幣會貶值,一萬元面值能購買到一萬多元的商品。但是最常見的情景是,市場總規模只擴大了1萬元,但有可能貨幣就多印了2萬元,結果反而是一萬元面值只能購買到6000多元的商品了,市場中3萬元鈔票只買到價值2萬元的商品,鈔票的購買力實際在下降。
信用貨幣無法被人長期信賴的,也不能相信他們會長期保持著平穩的購買力,因為國家也無法精準地把握社會的需要,另外國家也有著急需資金的需要。通過投放貨幣,其實造成了財富的再分配,可以讓國家獲得更多的發展資金。
其實擁有人民幣或者美元,不論存款利率有多高,本質上無法長期保持購買力不下降,更別說資產貶值了。在這個意義上講,不論是擁有這些貨幣的現金,還是擁有他們的存款產品,以及以他們為計價的各類債券產品,長期都是不可能完成貶值的。
黃金已經不算嚴格意義貨幣了,價格無法追隨貨幣發展而同期保持購買力
黃金現在的角色十分復雜,從1972年開始,已經不屬于貨幣了,但是它仍舊是國與國之間貿易結算的最終等價物,也是信用貨幣發行中唯一有價值的抵押物,但是它與普通民眾之間的距離已經越來越遠了,他已經無法快速的進行貨幣之間的轉換。
黃金作為貴金屬,假如仍舊維持著現在的交換用途和保值用途,而沒有開拓出更多的社會運用價值,例如工業用途等,那么長期看,價格很難發生大的變化。雖然在短期內可以具備肯定的保值功能,但是無法保持長期貶值。更重要的是,黃金不是生息資產,存入沒有利息,連工夫價值的增值都不具備,所以他也不是通脹時期的好資產。
通脹時期中,持續完成資產增值的資產只有兩類
一、軟資產種類,也就是權益類的資產。其實就是公司的股票,或者以公司股權為計價單位的各類權益,或者資源的所有權、收益權等等。聽起來似乎風險比較大,因為公司也是會破產的,股票也有可能會變得一文不值,同樣礦產資源也有可能伴著新技術的應用而被拋棄。但是總體來說,他們才是真正資產長期增值的源動力。

A. 稀缺資源的所有權、收益權、運用權等。例如礦產資源、石油資源等等。只要順應未來時期的趨勢需要,他們的名義價值會持續增加。而且未來更顯著的是,伴著科技技術的進步,這些資源的利用成本成本會持續減少,例如開采成本會越來越低,資源轉化效率會越來越高,那么整體上他們的價值不斷上升。
B:以權益計價的各類公司股票。這可能就需要投資者的投資眼光了,如果找尋到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的公司,那么會賺取到遠超過通貨升值的利潤倍數。巴菲特就是其中一個聞名的例子,他在60多年間,通過不斷的權益類投資,最終變成了全球前五大富豪。
二、硬資產種類,也就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見的資產。稀缺的藝術品和珍藏品、在一些特定地方的房地產、稀缺位置的土地資源都被稱之為硬資產。因為這些資源是不會增加的,那么其稀缺性就變得越來越高。尤其是伴著工夫延續,產生的工夫價值越來越明顯,名義價值也會越來越大。例如藝術品珍藏品,未來每一件都會越來越少。例如房子和土地有可能伴著稀缺性的增加,那么增加其實際價值。
要透過工夫的長河,才能看到最終的資產保值和增值,那些資產才會發生量變到質變的實質性變化。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因為時不時會受到流淌性的困擾,也就是說時不時會需要資金去周轉自己的日常生存。那么沒有充足的資產,那么太難讓自己的資產完成長期增值。
從實踐角度,美元、人民幣還有黃金都不是最理想的增值資產標的,因為他們都是貨幣或者類同于貨幣的資產。最終能完成長期保值的只有硬資產,以及權益類資產。其實對于一般普通人來說,唯一可能的也就是買一些股票進行長期擁有,可能也是唯一一條資產的長期增值之路,但是在這過程中也會布滿著風險和誘惑。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