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理事會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會議,討論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的條款,經過激烈的爭論,簽定達成了“牙買加協議”,同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了《IMF協定第二修正案》,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體系。
體系內容:
1、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改革。
牙買加協議正式確認了浮動匯率制的合法化,承認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并存的局面,成員國可自由挑選匯率制度。同時IMF繼承對各國貨幣匯率政策實行嚴格監督,并協調成員國的經濟政策,促進金融穩定,縮小匯率波動范圍。
2、推行黃金非貨幣化。
協議作出了逐步使黃金退出國際貨幣的決定。并規定:廢除黃金條款,取消黃金官價,成員國中心銀行可按市價自由進行黃金交易;取消成員國相互之間以及成員國與IMF之間須用黃金清算債權債務的規定,IMF逐步處理其持有的黃金。
3、增強特殊提款權的作用。
主要是提高特殊提款權的國際儲備地位,擴大其在IMF一般業務中的運用范圍,并適時修訂特殊提款權的有關條款。
4、增加成員國基金份額。
成員國的基金份額從原來的292億特殊提款權增加至390億特殊提款權,增幅達33.6%。
5、擴大信貸額度,以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融資。

特征:
(1)黃金非貨幣化。
即黃金與貨幣徹底脫鉤,取消國家之間必須用黃金清償債權債務的義務,升高黃金的貨幣作用,使黃金在國際儲備中的地位下降,促成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的設立。
(2)多樣化的匯率制度安排。
國際經濟合作的基本目標是維持經濟穩定而不是匯率穩定。牙買加體系答應匯率制度安排多樣化,并試圖在世界范圍內逐步用更具彈性的浮動匯率制度取代固定匯率制度。
(3)以美元為主導的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
牙買加體系中, 可供一國挑選的國際儲備不單只是美元,還可以黃金儲備、歐元、日元、英鎊和人民幣等國際性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的儲備頭寸、特殊提款權(SDRs),盡管如此,美元仍是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原有貨幣體系的根本矛盾仍舊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假如說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國際金融危機是偶爾的、局部的,那么,在牙買加體系下,國際金融危機就成為常常的、全面的和影響長遠的。1973年浮動匯率普遍實行后,西方外匯市場貨幣匯價的波動、金價的起伏常常發生,小危機不斷,大危機時有發生。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