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這是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講的是“杠桿效應”。所謂杠桿效應,簡樸講就是以小博大、借力打力。經濟生存中,杠桿效應無處不在,凡是拿別人的錢替自己辦事,都可稱之為杠桿效應。
杠桿經營,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經營的基本邏輯起點。做生意是需要本錢的,起步階段,生意往往又是不賺錢的,現代金融體系設立之前,做生意的門檻很高,主要靠家族集資,小本生意、緩緩積累;而假如一開始就想設立比較有規模和影響力的企業,只能借助現代金融體系的幫忙。在現代金融體系中,企業可以引入風險投資、可以公開發行股票、可以發債,還可以向銀行申請貸款。拿別人的錢來投資,既解決了資金問題,讓新創意、新產品快速落地,升高經營門檻,激發經濟生機;也有效分散了風險,一旦經營失利,風險由提供資金的多方共同承擔。在這個過程中,金融體系施展了三個功能:動員資金、配置資金和分散風險,這三個功能就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典型表現。理解了這一點,就能理解“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這十二個字的內涵了。
就個人來講,也會經常與杠桿打交道。我們在年輕的時分,積累的財富有限,但生產需求正旺盛,許多都是剛需,如購房需求、孩子教育、買車需求等等;一旦步入中年,財富倒是積累地越來越多了,花錢的需求卻少了,也沒工夫花錢了。所以,年輕,正是花錢的時分,也是借錢需求最旺盛的時分,“拿未來的錢滿意當下需求”,就有了生產貸款的繁榮。
不過,借錢是把雙刃劍。借錢是要支付利息的,只有投資項目的收益率大于貸款利率,貸款的杠桿效應也能施展作用,否則投資賺的錢還不夠付利息,就是蝕本的買賣。一般來講,經濟步入下行期時,投資項目收益率下降以至為負,這個時分,負債很輕易從助力變成壓力,許多企業會在債務壓力下倒閉,由債務問題引發經濟問題。所以,一些經濟學家會把經濟周期稱為債務周期或杠桿周期,宏觀經濟治理部門,也會非常警惕杠桿率的快速提升。

企業借錢是錢生錢,個人借錢,除了房貸以外,基本是用于生產,不會產生財富增殖效應,負債過多,幾乎總會帶來償債壓力。所以,監管機構對于個人負債的快速增長,一般會更加警惕。
所以,借錢具有兩面性,用得好,是助力;用不好,是破壞力。就借錢這件事來說,一般的原則是量力而行、過度負債,適度借貸,幾乎總會變成悲劇。
以上,希望大家對貸款的杠桿效應有了更多了解。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