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制是以肯定成色及重量的黃金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黃金是貨幣體系的基礎。在國際金本位制度下,黃金充分施展世界貨幣的職能。一般認為,1880年至1914年的35年間是國際金本位體系的黃金時期。
金本位制有如下特點:
1,黃金充當國際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黃金自由進出口。但是由于黃金運輸不便,風險大,而且黃金不能生息,還需支付保管費用,再加上當時英國在國際金融、貿易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因而人們通常以英鎊代替黃金,由英鎊充當國際貨幣的角色。
2,嚴格的固定匯率制。金本位制下,各國之間的匯率由他們各自的含金量比例--金平價決定。當匯率并非正好等于鑄幣平價,而是受供求關系的影響,環繞鑄幣平價上下窄幅波動,其幅度不超過兩國黃金輸送點,否則,黃金將取代貨幣在兩國間流淌。實際上,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等主要國家的貨幣匯率平價在1880年至1914年間始終沒有變動。

3,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其機理即由美國經濟學家休謨提出的“價格-鑄幣流淌機制”:一國海內收支逆差--黃金輸出--貨幣減少--物價和成本下降--出口競爭力增強出口擴大,假如進口減少--國際收支轉為順差--黃金輸入。為了完成上述自動調節機制,各國必須嚴格遵守三個原則:一,本國貨幣和肯定數量的黃金固定下來,并隨時可以兌換黃金;二,黃金可以自由輸入輸出,各國金融當局應隨時按官方比價無限制買賣黃金和外匯;三,貨幣發行必須持有相應的黃金預備。
在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的相繼沖擊下,英、美、法等主要國家先后放棄金本位,至1936年,金本位體系徹底崩潰,各國貨幣匯率開始自由浮動。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