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意的實質、商業模式與求職 //
在討論行業的詳細特征之前,我想先同大家聊一聊生意的實質和商業模式,這一問題實際和后面的東西密切相關,但卻不輕易引起大家重視。我以為,任何求職的意向以及規劃,都離不開對商業模式的理解和探討。
生意的實質:依賴肯定的資源,產生收入,并追求盈余收入的最大化。這句話很簡樸,但卻包含了兩個基本商業等式:
1、資產=負債+權益(第一句,依賴肯定的資源產生收入)
2、盈余收入=收入-產生收入之代價(通俗地,利潤=收入-成本,第二句,追求盈余收入最大化)
商業模式:一門生意通過消費何種產品/提供何種服務,來滿意何種人群的何種需求,最后通過何種方式賺取收入。在狹義的理解當中,商業模式意指前兩句,最后一句被稱為盈利模式。商業模式里觸及到的幾個要害因素為:
1、何種產品/服務(product/service)
2、滿意何種人群(target customers)
3、何種需求(target demand)
4、如何產生收入(monetization)
以上兩個常識性的等式以及關于商業模式的框架是幾乎所有商業問題的根基,亦是商業(金融)分析的根基,關于它們的關系以及進一步的延伸理解和分析,以后有工夫和大家再分享。詳細到我們(畢業)找工作,挑選職業上,就你所傾心的行業/公司而言,我們就要十分清晰以下問題:
1、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是什么?(產品/服務,客戶,需求,如何收費)
2、支撐它商業模式得以勝利的資源是什么?(資產的構成,收入何以產生,產生收入的代價如何)
一個一般的辦法是:不同行業的商業模式基本不同,比較不同行業的公司,首先要比較各自的商業模式有何不同,所依靠的資源以及產生收入的辦法、代價有何不同。同一行業的不同公司,主要比較它們在同一商業模式當中各個環節的競爭優勢。同一公司當中的不同職位,則比較它們對產生收入的直接貢獻程度和產生的代價比。
// 投資銀行(IBD) //
從生意的實質和商業模式的角度來說,投行(狹義上的 IBD)是提供中介服務,去滿意公司的資本運作需求(包括股權債權融資,也包括重組并購和 ABS 等),通過向客戶收取傭金的方式來產生收入。
投行依靠的資產分為自身的資產負債表和隱形資產(典型的如客戶關系等)。廣義上的投資銀行,還包括研究部門,交易部門以及自營部門等等,當然也包括任何公司都具備的人力,行政,財務以及銀行特別的風控部門。對于投行的工作,有以下幾點大家可以參考:
1、投行的實質是中介服務,它需要服務于客戶。這一點的 implication 是,你可能需要做許多稱之為 bullshit 的「又臟又累又沒有附加值」的工作,這基本占據了所有投行初級分析師至少 1/3 的工夫。比如,你需要把 PPT 做得十分美麗,你需要把報告的格式,顏色,字體調整到看起來十分專業。但這些東西,絕大多數時分,真的只是看起來而已。還有一點,你需要根據客戶的需要來安排你的工作量,而不是你今天可以實現多少,這是為什么許多投行分析師每天晚上要工作到凌晨兩三點的原因之一。
2、IBD 是大投行里招的人數最多,流淌性最大,且幾乎最苦逼的部門。因為IBD 就是狹義的投行,它做的就是直接的中介服務,所以 IBD 的許多分析師的大部分工作就是整理材料,等材料,報材料,和律師一起搞材料,和會計師一起審材料,和 team member 一起寫材料。順便再做幾個參數都調整好的 excel model,聽起來很高端,但其實高中生的水平 more than enough.
3、投行直接產生收入的部門是 IBD,資產治理,研究服務,交易等等。這些他們稱之為前臺,因此,這是投行的商業模式里最核心的部分,天然重要程度要比其他重要許多,也比較難進。當然,資產治理和狹義的投行 IBD,是完全兩種不同的模式。
4、投行的中后臺(人力資源、風控、行政、財務等)和其他任何公司的類似部門沒有太大的差別,不要因為它是投行,就要把它看得不一樣。更接近實際情景的可能是,你拿著同樣的工資,但是在投行里做財務工作量要加倍以至更多(因為你要配合其他繁忙的交易部門)
5、除了少數(我武斷的估計不超過 3 成)的真愛之外,絕大部分分析師在兩三年之后會面臨轉型,假如你在投行的前幾年沒有很好的 deal flow,你轉型之時可能會比較痛苦,極輕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景。
6、投行轉 PE 和 VC 的其實真的不多。不要以為進了大投行,以后進買方就是輕輕松松的事,這絕對是一個誤解。究其原因,是因為兩個行業要求的 skills,以及大家工作形成的 mentality 大相徑庭。投行更多的要帶有銷售的性質,你最核心的使命是 make the deal happen(因為這樣你就可以抽傭金了),而不會去 care 這個 deal 是否真的是 fairly priced,這種 mentality 對買方來講,顯然是格格不入的。
7、投行真的很忙,而太忙了會變傻。這樣會讓雇主覺得給你百萬年薪(外資大行global pay 年份好的水準)才不會虧。你要時辰從商業模式的鏈條去分析,你所處的職位到底為公司創造何種價值,公司為此要付出何種代價。太忙了人會變傻,例如,不少投行里的同學覺得自己很牛很 smart。
8、投行的好處在于培養你一天工作 16 個小時是天經地義的思維,收入很高,當然還可以在不明真相的群眾面前裝逼。
9、投行是賣方,是中介。實質上和你在大街上看到的房屋中介無異。假如還不知道投行商業模式的實質,請參見第 1 點。
以上大致分析了一些投行的基本情景,更多的是集中在狹義的投行。鑒于不少同學對投行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我可能分析「真相」的部分居多。但不論如何,如若你對職業挑選沒有太明確的偏好,投行作為大學畢業生的職業起點還是十分不錯的,因為你要承認一個現實:有錢了,你才能任性。
// 咨詢公司 //
咨詢公司和狹義投行在商業模式十分類似。它們通過向客戶提供某一商業問題的解決方案,收取客戶的傭金(咨詢費)產生收入。咨詢公司的模式相比投行會更加寬泛,面臨的商業問題也更加多樣化。這一類公司有如下特點可供大家參考:
1、第一點請參考投行部分的第一點,大同小異。所以咨詢顧問也會累得要死要活,半夜被客戶罵哭還要第二早趕著 7 點的飛機去笑嘻嘻的面對客戶。
2、咨詢公司的商業模式始終飽受爭議。一個簡樸的邏輯是: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學生憑借網上搜索,高級顧問(高級顧問也差不太多實際上)的言傳身教,然后做出一套方案給行業里擁有 10 年以至 20 年的從業經驗的企業家/治理層,請問如何 prove 你比這些行業內部的人更懂,你的方案更有價值呢?我的智商始終沒有想知道這個問題,我猜想,咨詢公司內部實際上也沒想知道,所以現在越來越多咨詢公司僅僅靠一套咨詢方案無法忽悠客戶了,還得把方案執行,產生預期的效果。
3、咨詢顧問起步的工作以至比投行分析師還要 bullshit。我當年在香港某咨詢公司,第一個月只做了一件事:買來香港所有的時尚雜志,然后統計每頁雜志上各大 fashion brands 投放了幾個廣告,然后輸入到 Excel 表格,然后給 project manager,以至連處理數據的資格都沒有,你只有產生數據的資格。干這種工作的狀態大概要持續至少兩年。
4、咨詢公司的好處在于沒有哪個行業可以讓你在如此短的工夫了解商業環境和行業知識。盡管我上一點在抱怨天天數雜志廣告的事是 bullshit,但恰恰也就是這個事,讓我明白 hermes 和 gucci 和 lv 和 bvlgari 等等它們的廣告策略有何不同,它們的品牌認知度有何差異,這個月的數廣告,讓我這個和 fashion 毫不沾邊的土人,竟然也變得洋氣了一點點!當你在咨詢公司工作兩到三年之后,你肯定是所有行業里,對商業運營了解最多,行業知識最多的人(不肯定深入盡管)。
5、咨詢公司要忽悠到客戶,需要你從商業運營的角度去思索問題,需要創造性思索。這一點是我認為咨詢公司最棒的地方。這也是咨詢公司區別于投行分析師最重要的不同。咨詢顧問為了提出切實可行(盡管最終大多數時分不那么可行)的咨詢方案,他們必須深刻了解公司的經營每個環節,把他們自己當做公司的經營者,而不僅僅是像一個股票分析師那樣去分析這個公司,二者的 position 完全不同。也正因為如此,PE/VC 等買方公司他們在招人的時分,更喜歡招具有扎實咨詢公司背景的人,而不是投行出來的。因為對行業,對公司運營的理解,二者完全具有不同的基礎和思維路徑。通常,財務分析師(投行,券商的研究員等),他們是不懂公司運營的。
6、咨詢公司的 exit 我個人認為是最好的。頂級的可以去到許多大的買方,原因見上一條。中等的也會有不少咨詢顧問轉入項目公司作為高級運營人員,當然也有一小部分繼承留在咨詢公司繼承往上升。各位有志去 PE/VC 行業的同學,我建議大家從咨詢公司起步,而非投行。
7、不承擔直接責任,不執行是咨詢顧問 mentality 的一個缺陷。嚴格來講,這是所有專業服務公司的問題,投行分析師同樣具有這個問題,但相對而言,咨詢顧問在這個方面更加明顯。許多咨詢顧問三五年之后就會形成一套完整的思索問題的“咨詢式”的框架,這實際上對繼承成長是不利的。另外,咨詢顧問,尤其是年輕的咨詢顧問,你很難有機會直接承擔責任,以至輪不到你和客戶交流,你需要做的就是數雜志的廣告,然后聽候項目經理隨時差遣,這會改變你的 mentality。
8、咨詢公司出差是所有公司之首。所以沒有談戀愛的要考慮能否繼承單身,談了戀愛的要考慮能不能長工夫異地。雖然你 base 在上海,可能有些時分,一年當中你在上海的工夫不超過 3 個月。
9、錢許多,且開銷很少。這是要去咨詢公司的第二個原因。海內前三家的基本entry level 大概在 25 萬左右,不肯定對,供大家參考。
10、咨詢顧問都很智慧。整體來說,我接觸到的 MBB 的許多朋友以至比我接觸到的大行里的朋友要智慧,而且智慧許多。但不要誤會,智慧只是一個中性詞,沒有褒義的意思,恩,你懂的。
// PE/VC 私募股權及風險投資 //
這應當是一個和投行咨詢有較大不同的行業。它的商業模式是利用自有/籌集來的資金,進行投資,肯定時代后完成資本增值獲利。這個行業的特點大概有以下幾點:
1、全民 PE,全民 VC。所有首先你要學會辨別那些真正有水平的,而不僅僅跟風參與進來的沒有投資能力的機構,這樣的這些年在海內相稱多,許多不具備能力的機構都打著 PE/VC 的幌子招搖撞騙,你首先需要辨別的畢竟哪些是真正的具備投資能力的機構。衡量風投和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最重要的幾個因素:AUM,IRR,團隊,過往的 case。
2、純買方,這就意味著你沒有以上咨詢公司和投行里第 1 點的問題。通常大部分風投和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都只要求你寫出核心的 body points 和邏輯以及論據,不需要美麗的背景顏色格式這些,反而覺得花里胡哨不好。我本科畢業的工作起點就是一家 PE 公司,我們當時要求所有分析報告,不超過 word 2頁紙。買方不需要你去「服務」誰,要害是你要證實你的結論是 OK 的,至于你如何證實,沒有那么重要,比如你可以找你老板談三個小時,我當年就常常這樣干。
3、這類公司商業模式的核心在于你能發掘到優秀的公司,且以一個合理的價格進入。這句話說起來簡樸,但其實對能力要求十分之高,其實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基本就很能說明問題。一名優秀的風險投資家或者私募股權投資家,必須要具備豐富的知識,這個知識不單單包括商業,還包括各種可以促成你「發掘到優秀的公司」,且「以一個合理價格進入」的知識。
大體歸納:行業知識(比如一個跟蹤 TMT 的風險投資經理,你必須對互聯網十分了解),交易相關的知識(含法律,財務,估值),溝通談判的知識(這個不應當叫知識,更多是一種綜合能力,就是所謂的忽悠),人格魅力。最后兩個有點虛,但現實就是這樣。只有當你大腦中有一個豐富的彼此 connected 的 knowledge database,你才可能發掘到好的投資機會,好的投資機會肯定不是分析出來的,而是它出現了,因為你有知識的預備,你在別人沒看到的時分你看到它了。如何判定團隊是否靠譜,如何與很叼的創業者去溝通,以一個更 fair 的價格進入,這些都是需要很高的修為。
4、以這類公司作為工作的起點好處在于你可以接觸到許多創業者,許多公司高層。應當沒有哪個行業有這種機會,因此,假如你充足留心,充足踏實,那你成長的速度是驚人的,是其他行業的數倍。同時,因為這類公司許多時分是要和人打交道,且不注意工作成果的外在形式,因此,你的工作會相對不輕易枯燥,會更有趣。
5、不好的地方主要有兩點:第一,假如你跟了一個不好的老板,你輕易受到對方格局的影響,從而限制你投資的思維。第二,你輕易高估自己所處的位置,因為你天天都和老板打交道,看項目,看公司,你會輕易有幻覺覺得你很叼,以至創業公司的老板要求著你投錢給他們(盡管不是決定),所以你會覺得你比那些老板還要叼,但這些都是要極力避免的。不過從我的經歷和身邊的朋友來看,能避免這一點的不多,大部分做投資都覺得自己是爺。當你真正創業了,你就會發現,沒有實業背景,沒有創業勝利過的投資經理,簡直就是 naive&simple(順便 bs 一下曾經的自己)
6、目前要進入好的 PE/VC 主要看緣分。所以各位不要強求。有這樣的機會就掌握,通常的路徑是先跟著看項目,先實習,然后經過很長一段工夫,大家再讓你全職。買方的人員總體來說都十分精簡,尤其是 PE/VC,治理巨大的 AUM,但是人數只有幾十人的十分常見,所以每找一個人,他們都會十分慎重。
7. 進 VC/PE 更好的路徑是從咨詢公司起步,或者你具備一些公司的運營,ideally 是創業經歷后再進入這類公司。不管是從難易程度,還是從你看項目的經驗,能力,以及未來的發展都會更好。大學一畢業就去這類公司,我一直覺得有些缺乏基礎。
// 基金公司 //
買方,實質和 VC/PE 一樣。只是一個針對二級市場,一個針對一級市場。基金公司的核心部門是投資研究部,所以假如你要考慮的是基金運營,人力資源,行政部,基金會計等職位,此處討論不實用。
1、工作方式比賣方(券商,中信中金這樣)的研究員要好許多,原因參見投行分析的第 1 條。基金公司的研究部分通常更注意實際的干貨內容,不需要形式上的東西,也不會寫規范的長篇大論的分析報告,都是點評,短評的方式居多。
2、短期壓力大。因為基金經理面臨業績考核,基金面臨贖回。因此,基金公司會受制于市場的短期波動,這會給員工造成較大的短期壓力。
3、錢多。海內前十的公募基金及部分私募基金的研究員起始待遇水平至少和 MBB 類似,有些以至更高。通常一個典型的前十的公募基金研究員入職三年之后,月工資可以到 4~5 萬,但 life style 比咨詢公司好太多,究竟買方,不用服務客戶,這點是質上的差異。
4、Exit 相對窄一些。因為二級市場的分析和研究框架針對性比較強,尤其是關注短期較多的情景下更是如此,不如一級市場投資獲得的技能更加 transferable。所以大部分進入基金行業的同學,最終都繼承在行業里繼承工作。
// 商業銀行 //
以上幾個行業我都有過相關工作經歷,所以可能說得相對具體一些,而接下來的幾個行業我并無實際的工作經歷,所以僅僅供大家參考。
1、商業銀行的有一些賣方買方結合的性質。它的商業模式分資產和負債兩端。資產業務簡樸來理解就是放貸。負債業務簡樸理解就是攬儲。對于新進的員工,絕大部分都是要從負債業務起步,以至相稱部分是從柜員起步,要經歷相稱長工夫之后才能接觸到資產業務。
2、資產業務的核心是信用風險的定價和控制。因此這一點決定了不可能讓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從事,所以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都是具備相稱年限的工作經驗的員工才有機會接觸。
3、負債業務的實質是銷售。假如你對銷售天生排斥,那很遺憾,你最好不要考慮進商業銀行。
4、關于總行和分行。你可以把國有銀行的總行想象成公務員或者類似的事業單位。聽著高端,但因為不觸及詳細的業務,所以其實很無聊,且收入低,這個意義上,分行直接面對業務的崗位會更好。一些股份制銀行總行的市場部這樣的部門例外。
5、關于中間業務和表外。這一塊應當是未來商行要大力發展的方向,所以假如你對這一塊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和獨到的了解,那商業銀行會是一個很不錯的職業起點。商行的未來就靠你啊!
6、收入。我不明白有多少,但我明白同樣的應屆生起點,一定比以上三類要低,而且低許多。但據說工作兩三年后的差異會趨于收斂,但我個人認為那是基于之前商業銀行有制度紅利,往后,我覺得這種靠制度紅利支撐的高工資會飛快消失。
// 四大會計事務所 //
1、很苦逼,真的苦逼,且是搬磚,真的搬磚。一天對著 excel 表格,眼睛會瞎掉的。
2、但是,它習得的技能是最 hard 的,也就是更像一門技術。假如你有四大的幾年經歷,你對公司財務相關的所有問題,基本就是專家。
3、Exit opportunities 很好。不少四大的同學熬過苦逼的搬磚期,去到了VC/PE,去到了公司里當財務官,還有相稱部分優秀的去到了上市公司當 CFO,幾乎八成的上市公司的 CFO 都是四大出來的,這個簡直不能更誘人。CFO 往往是公司上市之前進入,拿著公司的期權和高工資,搞完一單 IPO 搞兩年不想干了又去另外一家公司搞上市,同樣的再賺一遍,這種模式簡直爽!因為上市公司要找 CFO,沒有比四大出來的人更懂財務了!
4、工作時節性波動大。忙季能和投行咨詢一樣忙,閑季可以一個月休假出去浪。
5、總體來說,我覺得能進四大作為職業起點也是相稱不錯的挑選,主要是看重其未來發展的出口。
// 總結及心靈雞湯 //
綜合起來,希望大家可以從更宏觀更實質的商業模式去思索你想要進的公司,先分清是提供服務,還是提供產品,是中介,是買方,還是賣方,需要哪些技能,對公司產生收入有何種貢獻,自身的知識結構,愛好偏好,資源所得,能否去匹配你意向的公司和職位類型。
總體考慮原則的優先級順序是:

1、行業分析(不同商業模式的差異,比如買方和賣方)
2、公司分析(商業模式內部的差異,比如不同券商的比較)
3、職位的分析(不同職位對公司收入貢獻的程度差別)
相信對大多數人來講,希望 lifestyle 好,收入高,工作有趣,學的知識可以有用,可以持續成長,未來出口機會會更多,但遺憾的是能同時滿意這些的機會真實太少。VC/PE 的工作比較接近這一大類,但就如剛剛分析所言,這個行業(尤其是好公司)招人看緣分,而緣分的另一個詞叫運氣。
想到運氣,我想到了愛迪生那句名言:
None of my inventions came by accident. I see a worthwhile need to be met and I make trial after trial until it comes. What it boils down to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托馬斯?愛迪生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