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從國家管網集團獲悉,9月23日,伴著西氣東輸三線中段(中衛-吉安)自然氣管道中衛二站開工建設,西氣東輸三線中段(中衛-吉安)自然氣管道工程正式啟動。這是國家管網集團深刻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和“雙碳”戰略的又一重要舉措,對進一步完善我國中東部地區管網布局,構建我國自然氣管網“五縱五橫”新格局,加快“全國一張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聯通全國主干管網年輸氣能力250億方
西氣東輸三線中段(中衛-吉安)自然氣管道(簡稱西氣東輸三線中段)全長2090公里,起自寧夏中衛,途經寧夏、甘肅、陜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7省(自治區),終點為江西省吉安市。管道設想壓力10兆帕,設想年輸氣能力250億立方米,管徑1219毫米。全線共設置10座壓氣站,2條支干線。
管道建成投產后,將連通已建成的西氣東輸三線西段(霍爾果斯-中衛)、東段(吉安-福州),完成西部資源和東部自然氣市場有效聯結,進一步完善我國中東部地區自然氣管網布局,與現有區域輸氣管網、全國主干自然氣管網互聯互通,暢通海內外資源供給雙循環渠道,提高自然氣調配供給靈活性,為沿線地區的能源供給、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提供重要保障,助力“十四五”期間構建自然氣管網“五縱五橫”新格局。
本次開工的中衛二站作為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中衛樞紐站的備用站,是西氣東輸三線最大的聰明樞紐站,建成后可與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中靖聯絡線和中貴線等多條自然氣管道互聯互通,完成“多點進、多點出”的調配功能,能夠極大程度提高西氣東輸管道系統的運行可靠性。
每年可減少7089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在設想和建設過程中,西氣東輸三線中段通過數字化設想、標準化建設、智能化施工等推動海內油氣管道裝備自主化,引領管道技術創新發展,帶動海內機械、設備等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晉級和優化。工程建設線路主體施工采用全自動化焊接、機械化防腐補口、全自動數字超聲檢測等新工藝新技術,打造“端+云+大數據”管網智能工地建設平臺;積極推動新技術創研與開發成果轉化,通過應用“雙聯管”和試點推行18米加長管減少焊口數量,節約項目投資,提高工程效率和質量。

西氣東輸三線中段工程建成后,可以在現有基礎上提高西氣東輸管道系統年輸氣量約250億立方米,與用煤相比,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089萬噸,對于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保障沿線地區清潔能源供給,促進沿線節能減排,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氣源為中亞國家和我國西部清潔能源
西氣東輸三線中段工程途經黃土高原、秦嶺、江南丘陵等復雜山區及災難性地質地貌段,設想施行75處山嶺隧道、1處山嶺定向鉆,穿越大中型河流35處,施工環境復雜,難度系數較大。國家管網集團從講政治高度和全局角度,緊抓建設目標、技術創新、質量安全、環境保護以及標準化體系建設、聰明管網推廣應用等,對工程建設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
據介紹,為了推動項目順利啟動,認真落實“建管融合”治理理念,國家管網集團以工程建設隊伍“三灣改編”為集結號,以安全消費專項整治為突破口,以建體系、強執行為“緊箍咒”,全面推行治理標準化、行為標準化、機具標準化、環境標準化、智能工地建設及創新引領“四化一智一創”治理舉措,全力將西氣東輸三線中段打造成為“平安管道、綠色管道、發展管道、情誼管道”。
西氣東輸三線自然氣管道工程是繼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之后,黨中心、國務院部署的又一項關系國計民生,具有重大政治、經濟、社會和環保意義的國家級重點工程,氣源為中亞國家和我國西部地區的清潔能源,能夠聯通國家骨干自然氣管網,推動自然氣市場輻射至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川渝地區,受益民眾數以億計。該項目按照西段、中段和東段三部分分期核準,分期建設,其中西段(霍爾果斯-中衛)于2014年8月25日建成投產,東段(吉安-福州)于2016年12月12日竣工通氣。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