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說江西省是存在感較低的省份,省會南昌又是存在感較低的省會。因為周邊有許多“網紅”城市,現在的南昌可能在存在感上輕微欠缺一些,但形勢已經大幅好轉。而在歷史上,尤其是南北對峙時代,可以說得南昌者得南京(南方王朝的國都)。
假如把視角擴大到東部地區(三峽以東),你會發現南昌和江蘇徐州十分相似。徐州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于其特別的地理位置,徐州夾在濟南、鄭州、合肥、南京等省會之間,再放大一層,徐州又處在首都與上海之間,戰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南昌在這一點不如徐州那么明顯,但位置同樣重要。南昌差不多夾在湖北省會武漢、安徽省會合肥、江蘇省會南京及蘇錫常、浙江省會杭州、福建省會福州及副省級城市廈門、廣東省會廣州、湖南省會長沙之間。換言之,這些城市中間的略呈豎起來的橢圓形區域里,南昌應當是最大城市。
徐州有山有水,交通便捷,南昌絲毫也不差。南昌位于江西省最肥沃的鄱陽湖平原的中央位置,由南向北貫穿江西省的贛江經南昌北上,在南昌以北不遠的鄱陽湖匯入萬里長江。南昌西北有九嶺山,北有廬山,東有鄱陽湖和軍山湖,又夾贛江。古人所說南昌“包夾江、湖”,正此謂也。
就區域地理而言,南昌差不多又處在吳頭楚尾的位置。傳統意義上,楚國區域差不多東至湖北與江西交界一帶,再往東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吳越區域。歷代兵家欲爭雄于江南,那就必須占據南昌這一“東南都會”。吳越地區權力得到南昌,就可以把荊楚權力壓制在南昌以北,不讓他們越南昌而進入今江西省南部。
江西省南部雄山險水,往南可入廣東,往西可入湖南,往東可入福建。吳越權力占據南昌,就等于給上述地區打造一道強硬的防火墻。假如荊楚權力得到南昌,就等于拿到了打開上述地區大門的鑰匙。假如荊楚權力得到上述地區,吳越權力就被截斷了后路,就很難逆風翻盤了。
以漢末三國為例。時稱豫章郡的南昌夾在東西兩大戰略中樞的中間,西中樞就是后來吳國的國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下皆指鄂州)以及江夏(今湖北武漢),東中樞就是吳國的國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鄂州和建業皆是吳國中樞,以吳大帝孫權之英果,他焉不知南昌之于兩都的利害關系?若有人據南昌而反,兩都的聯系被阻斷,北敵曹魏勢必大舉南下,西盟蜀漢焉知不生異心?要明白蜀漢對東吳偷襲荊州殺關羽的深仇大恨世世不忘。
往南看,南昌也是捍衛兩都的戰略大門。東晉末年,盧循就是打敗江州刺史何無忌之后,幾乎洞開了國都南京的大門,差點把司馬皇帝嚇個半死。荊州是東晉南朝的半個天下,即使義軍不往東進發,往西進擊荊州,一旦荊州失守,益州(西川)和湘州(湖南)難保。益湘若失守,義軍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向東進攻,失去益湘戰略資源的江東,幾乎是守不住的。
對北方王朝而言,要定嶺南地區(廣東、廣西),勢必先定南昌。從相稱意義上來說,南昌是嶺南的戰略門戶,南昌若失守,五嶺是很難抵擋住北軍進攻的。唐初戰神級的名將李靖,就是先取南昌后,不費什么功夫就掃清五嶺以北的江西,嶺南束手可擒。五代十國后期,神武雄略的一代天驕周世宗三次進攻南唐的淮南,掃清江北,南岸就是南唐國都南京。已經無路可逃的南唐中主李璟只好遷都時稱洪州的南昌,也幾乎是李璟在當時唯一的挑選。
到了明朝,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南昌天然是戰略要地。即使是朱棣將國都北遷至北平,南京依然是二都之一、祖陵所在,是在南方的統治中央。在這種情景下,南昌依然是南京西南方向的戰略門戶。明武宗正德皇帝時,寧王朱宸濠叛亂。朱王爺就是攻下了南昌,預備順江東下,進攻二都之一的南京。假如得手,正德皇帝在南方的統治可能就要崩盤。好在有不世出的陽明先生王守仁,七七八八就把志大才疏的寧王給活捉了,保住了大明王朝的穩定。
換句話說,只要南京的戰略地位依然重要,那么南昌就不能被忽視。即使放在現代的社會及交通條件下,南昌處在幾大城市中間位置的“洼地”,南昌的崛起也勢在必然,一如徐州崛起也是必然。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