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存中,我們無時不刻都在面臨挑選,假如從挑選的結果來看,可以分為正向挑選和逆向挑選兩類。所謂正向挑選就是說我們所作的挑選是準確的,進而導致好結果,逆向挑選則是我們做出了錯誤的挑選,導致了糟糕的結果。
比如買衣服,其實有一個款式特殊合適我的身型,又便宜,但我不明白它的存在,我也不明白它其實就在隔壁商店,所以我買了其他的,也不錯,我也很滿足,但一定不如那個我不明白的挑選,假如我能看到那件又便宜又合身的衣服,我就肯定會選它。所以,雖然我買到其他還算滿足的,但從絕對標準來看,我還是選錯了。
但是假如在商家促銷的迷魂陣里,我挑選了特殊貴,又不合身的衣服,那這就是壞挑選了。
在生存中我們總是處于這樣的情景,導致我們無法做出最優挑選,至于我們最后挑選的好壞程度,則取決于我們對于信息把握的多與少。
經濟學上的逆向挑選理論就是在說這種現象。
逆向挑選理論是說由于信息不對稱,人們無法判定商品的價值、價格和質量等因素,導致選到或者劣質、或者價格高出價值的商品,總之是導致壞的挑選,這一現象,就被稱為逆向挑選。
美國經濟學家阿克洛夫研究二手自行車市場,總結并闡述了逆向挑選理論。
為什么人們會做出壞挑選呢?
歸根結底,是因為信息不對稱。

當信息不對稱時,人們無法正確衡量事物的價值,或者不能正確把握局勢,導致很難做出好的挑選。而且加上各種有意無意的欺瞞、夸大和誤解,人們得到的信息失真,就會讓判定出錯。
第二,人不會始終做出理性的挑選。
即使信息不對稱,人們還是有肯定概率做出好的挑選,但是比例會更低一些。優質事物需要的代價通常較高,所謂“一分錢一分貨”,但理兒是這么個理兒,人們卻總是想要付出較小的代價獲取事物,這就使得壞挑選出現的概率更大。
第三,人的能力有限。人受到認知水平的限制,很難完美地分析已有信息,即使把握的信息許多,由于個人好惡或者從眾心理等因素的影響,人們也有可能做出壞挑選。
歷史上,逆向挑選的例子就太多了。
中國古人蓄養門客時,其實對于門客的才能并不能很好地判定,一些有識之士得不到重用,泯然眾人,就會離開,比如魏惠王,他的大臣公叔痤推薦侍臣,他卻看不出這人有什么才華,沒理會。這人后來投奔秦國,變法改革,做出了一番彪炳千古的事業。
這個人我們很認識,就是奠定秦國統一基業的商鞅。在這里,正是魏惠王缺少對于商鞅才能的信息,導致了他對商鞅的誤判。
生存中信息的不對稱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完全消滅的,對于個人來說,為了避免逆向挑選帶來的損失,我們可以利用新技術、獲取更多的信息,尋覓優質品;對于組織或者市場監管者來說,加強監管,促進信息交流,設定交流標準等措施都可以提高市場效率。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