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東金融App顯示,其“白條”業務已經晉級為“白條卡”,最高額度為10萬元。晉級后的白條產品從一款由小額貸款公司提供“信用付”產品晉級為信用卡產品。
互聯網信用付產品已存在多年,其在產品創新玩法和平臺技術方面有許多借鑒之處。如今,互聯網分期付款業務越來越多,但尚未出臺正式的監管細則。專家示意,在規范發展的前提下,給予互聯網平臺肯定的創新空間,將助力其更好地試探線上業務新模式。
“白條卡”
《“白條卡”服務須知》顯示,“白條卡”是針對京東白條用戶推出的信用卡,由宿遷鈞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京東白條運營方)和合作金融機構聯合為用戶提供。
在資金來源方面,晉級后的“白條卡”支持廣發銀行、寧波銀行、平安銀行、三家銀行的銀聯白金信用卡的申請。
在其他服務方面,京東白條運營方僅提供在線申請白條卡及相關信用卡查詢、運用、還款、分期等功能服務,信用卡的核卡標準、額度、計息及賬戶治理等均以銀行的相關制度規范,以及用戶與銀行簽署的協議約定為準。
在產品交接方面,在白條卡激活之前,白條交易實用于“京東白條-信用付款”服務規則。在白條卡激活之后,原京東白條交易賬戶將關閉,交易將由白條卡支付并結算。原京東白條未到期業務將繼承由京東白條負責服務。
公開資料顯示,“白條”是京東金融于2014年2月推出的互聯網信用付產品。2015年,白條開始走出京東,融入更多場景,為用戶提供信用生產貸款。2016年3月,京東金融發布了生產金融品牌戰略,公布其生產金融業務將環繞著“白條”品牌進一步走出京東,拓展更廣闊的生產場景。2016年9月底,推出線上線下均能運用的“白條閃付”產品。
“白條”由京東旗下小額貸款公司——重慶京東盛際小額貸款公司(下稱:京東小貸)提供。本報此前曾報道過,京東小貸去年已經實現了更名和增資。去年2月,京東小貸由重慶兩江新區盛際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更名為重慶京東盛際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去年8月,京東小貸的注冊資本由16億元增至30億元,或是為了滿意監管部門要求的跨省展業門檻。
“統一監管”
“信用付”在產品形態上與信用卡十分相似,即為用戶提供信用額度供其生產運用,還可以進行賬單分期等。典型產品有“花唄”“白條”等。
與傳統信用卡不同的是,信用付產品資金的提供方多為小貸公司、生產金融公司,其業務均為線上實現,沒有實體卡片,為用戶提供肯定的免息服務。

由于信用付的資金提供方主要是小貸公司、生產金融公司,目前受網絡小貸公司和生產金融公司的相關監管影響。
當下網絡小貸行業的監管細則尚未正式出臺,而生產金融行業的監管細則相對完善。從目前網絡小貸的監管條例來看,主要對網絡小貸公司的杠桿率、貸款金額、聯合貸款出資比例、展業范圍、準入門檻等進行規范和調整。
其中,“在單筆聯合貸款中,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出資比例不得低于30%”,約束了小貸公司“以小博大”的玩法。
有業內人士認為,信用卡和信用付兩類產品在功能和獲得服務上有相似之處,可在肯定程度上參考信用卡的監管規則。
日前,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將按照風險可控、穩妥有序原則,推進信用卡行業創新工作,通過試點等方式試探開展線上信用卡業務等創新模式。”
專家示意,假如將信用付產品納入信用卡的規則治理,在統一監管下,互聯網平臺相關業務或將更好地防范化解風險,為試探更多創新性提供保障。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治理局局長潘功勝曾示意,鑒于金融科技的實質是金融,應遵循“同樣業務同樣監管”原則。
相同金融產品按照同一原則統一監管,不僅有利于穩定金融秩序,也避免了監管空白。
當前我國金融業的監治理念正在從機構監管逐步過渡到功能監管、行為監管。
機構監管是指按照不同機構來劃分監管對象的金融監管模式,如銀行機構、證券機構、保險機構、信托機構等。而功能監管是按照經營業務的性質來劃分監管對象,對相同功能、相同法律關系的金融產品按照同一規則由同一監管部門監管。此外還有行為監管,即參與同類金融活動的各方均應遵守同樣的規則,從事哪項業務就要領取哪種牌照。
而落實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就要統一對金融產品的法律關系和產品性質的熟悉,這樣才能明確監管的主體和監管邊界,才能監管追責。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