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對中概股回歸A股和港股的預期升溫,有部分機構投資者表態將增加對中概股回歸機會的關注。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5日,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數量共285只,其中,有196家公司采用了VIE架構。今年以來,共有38家中國企業在美上市,首發募資總額達137.1億美元,IPO數量和募資額遠超去年同期。但今年7月16日腦再生在美國上市后,中國企業在美上市按下“暫停鍵”。
伴著中國移動8月18日預披露A股招股書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8月20日中國電信正式回歸A股、理想汽車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沈亞楠近日示意不排除回歸A股的可能性,市場對于中概股回股A股和港股的熱度升溫。
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夢潔對《證券日報》記者示意,市場預期中概股回歸升溫與融資環境的變化相關。由于在美中概股的融資環境有所收緊,而港股上市制度的改革提升了港股市場的吸引力,尤其是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創新公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尋求在港二次上市的公司,我國香港市場國際化程度、監管體系認可程度都較高,后續港股的融資能力有望進一步提升。另外,伴伴著海內資本市場改革的進一步深化,A股市場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上市標準越來越包容,增強了對企業上市的吸引力。
目前中概股回歸主要有三大類渠道,一是私有化退市后直接上市;二是境外不退市同時在港二次上市;三是紅籌股回歸A股上市。Wind數據顯示,三年來(從2018年8月1日至今年7月31日),已有29家中概股回歸A股和港股。其中,回歸A股9家,回歸港股20家。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證券日報》記者示意,A股當前流淌性較好,中概股回歸可以獲得較為理想的估值。
陳夢潔認為,赴美上市的中概股中,軟件與服務、多元金融、零售業、生產者服務、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行業的公司占比靠前,其中不乏資本市場青睞的公司。因此,市場各方對于中概股回歸港股或A股正在做積極預備。
國泰君安示意,為布局全球市場、獲得投資收益,協同促進公司其他業務發展,其全資子公司證裕投資擬初始認繳10億元,參與投資賽領二期基金,并最終投向注冊于開曼的開曼二期基金以開展詳細的項目投資。開曼二期基金將增加對中概股回歸機會的關注。
“對于中概股回歸,個人投資者應關注公司的基本面和盈利情景,可以直接參與打新或長線投資,也可挑選一些投資回歸中概股的基金、理財產品等,理性參與。”陳夢潔示意。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