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鯰魚效應?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然而沙丁魚十分嬌貴,極不順應離開大海后的環境。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后,假如能讓魚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于返航路途往往很長,而沙丁魚又生性懶惰,不愛運動,因此沙丁魚往往一回碼頭就已經死了大半。
但其中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卻總是活的,而且幾乎所有魚都十分生猛,也因此賺得比別人更多的錢。后來人們發現他的秘密,原來是他在魚槽中,多放了一條鯰魚。沙丁魚因為鯰魚這一異己分子的到來會異常緊張,為了躲避鯰魚因此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都活著回到了港口。
這種被對手激活的現象就被稱作“鯰魚效應”。在企業治理中,鯰魚效應就是指采取某種手段或措施,刺激團隊活躍,積極投入市場競爭。從形式上,它表現為:
一是不斷補充新鮮血液,讓那些朝氣蓬勃、思維靈敏的年輕人才,進入到原有的老職工隊伍中,打破原有的因循守舊、抱殘守缺的慣性思維,重新煥發團隊的整體生機,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二是通過引進新的治理理念,建立新的治理制度等,來激發團隊的危機意識和生活能力、順應能力,推動良性競爭的促進。
比如,主營云計算業務的網心科技,便是一家具有極強戰斗力隊伍的公司(其母公司為迅雷)。

作為一家互聯網企業,網心科技面臨著瞬息萬變的市場,以及不斷更新迭代的技術。為了時辰保持積極的創新氛圍和競爭意識,網心科技采取了“扁平化治理+末位淘汰制”的治理手段,來激活團隊的競爭性,以留住真正的精英人才。
由于網心科技的扁平化治理,其考核機制極富特色——領導沒有考核權,考核主要靠互評。整個流程并不復雜。在正常情景下,評分為C的員工基本上會被公司淘汰。淘汰的比例一般是5%。
互評機制主要是讓每個員工自行挑選8個互評人。而這個互評的結果,反映了合作同事對他的綜合評價。之所以挑選8人來評分,是為了盡量保持結果的客觀性。
而選定互評人選也有肯定的要求,比如,研發人員的互評人必須至少包含一個產品人員,一個測試人員以及至少兩個開發人員等,主要標準為與其相關的崗位。在此基礎上,治理者會通過其平時工作情景,來鑒定該員工挑選的互評人是否合理。
這種機制不僅淘汰與公司不匹配的員工,對優秀的同事來說,也是一種鼓勵,增加了他們的認同感。而在這種高要求下,網心科技的員工往往付出了超出同行標準的刻苦。而其產品贏得了眾多用戶的良好口碑。
對于這個案例,鯰魚效應就是以一種創新的治理制度來施展作用的。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