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怎么算利潤百分比呢?舉個例子,假設一個商品的售價是100元,那么這個商品的毛利潤就是100*100%=50元,也就是說,假如你賣一件衣服,你可以賺50元,,但是假如你賣一件500元的衣服,你只能賺50元,所以你的毛利潤是50元。那么,假如你把這個商品的毛利潤提高到100元,那么你的毛利潤就可以達到100元以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毛利率。毛利率越高,說明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
一:商品的利潤怎么算百分比
??盈余價值這個范疇明顯地反映了資本同勞動的對立,因為它是可變資本的增殖額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而利潤這個范疇,好像意味著資本自身就能夠創造出一個新價值來。這種顛倒是資本主義消費方式的必然產物。首先,因為資本家消費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c+v)轉化為成本價格,從而掩蓋了不變資本(c)同可變資本(v)之間的實質區別;其次,因為勞動力價格轉化為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報酬,所以盈余價值就轉化為利潤,本質上同勞動者的勞動要素無關,而只是預付總資本的產物;最后,盈余價值轉化為利潤,以盈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為前提,即借助于利潤率,才把已轉化為成本超過額的利潤,進一步轉化為預付成本在肯定周轉期間內超過它自身價格的余額。
二:商品銷售的利潤百分比怎么算?
(本文由
利潤表,不但能反映企業在一段工夫的盈虧情景,還能反映消費經營成果。那么要怎樣理解利潤表呢?利潤表有哪些理解誤區?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如何解讀利潤表吧!
利潤表基本概念
利潤表,就是反映一家公司在一段工夫內是賺錢還是虧錢!它相稱于給一家企業一段工夫的盈利狀況錄了一段視頻。所謂的一段工夫,是指一個會計期間。一個月為一個期間的就會有月報,假如是一個季度,就叫“季報”;相應的還有“中報”和“年報”。
這當中,年報預備工夫最充分,信息披露最具體,可信度最高。半年報次之,至于季報,相對簡樸,僅供投資者了解基本數據。
放在個人身上,和我們自己一段工夫內可以存(透支)多少錢的意思一樣。比如:老王月收入5W,一家老小支出3W,那么每月老王可以存2W,年收入60W,年支出36W,則一年內存款24W。即:
在前面學習中,我們回顧一下,從個人利潤表科目推導出了公司的利潤表:
利潤表就像一個漏斗,也許一家公司進來的收入有1000萬之多,但最后剩下的利潤卻可能只有200萬。因為營收要減去各種成本、費用、稅之后,最后才能得到凈利潤。
利潤表的6個誤區
1、記住——凈利潤不等同于現金流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們自己創業開個小飯店、便利店、雜貨店,可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每天收現金。但是大部分公司并不是采用這種先進交易的方式。大多數情景下為了做更多的生意,都會給客戶肯定的付款優惠條件。
比如我們之前公司是做工程設想、檢測和施工的,最好的結款要等工程竣工驗收后一段工夫后業主才會付清全部工程款。
除了付款周期的因素外,還要付款周期內一些引起受不到款的不確定性因素。比如質量問題,顧客會要求退貨;極端時,假如遇到下游公司倒閉,貨款可能就收不回來了..
對比個人,我們在外面的私活,看似有錢要入賬。但遇到黑心朋友不按事先說好的付款,打折或拖欠不付,雖然看似有錢,在沒有打進銀行卡前都不能算自己的真正收入。
因此,我們要記住:利潤表是推估的概念,凈利潤不等于現金流。
2、營業收入高,不肯定代表公司就好
對比個人,月收入從2萬提高到3萬,可是支出也從1萬提高到了2萬,最后一算,其實存款并沒有變化!
公司也一樣,它營業收入高,不肯定它賺的錢就多,同時還要看成本及費用。在每周行業分析中,我們看到一堆費用過大的公司。比如上周的物盛行業,知名的幾家,費用控制的都相稱好。
因此,以后看到媒體說某公司營收創新高時,我們學習過財報就不要那么感動,我們會問公司收入這么多,是不是真的恩能收到這么多錢?我們會想方法收集資料,看到細處的信息。
因為在財務世界中,絕對金額沒有太多的意義,充其量代表規模大小而已。
3、看利潤表,不能光看單一指標,要看連續5年的數據
財報是一家企業的體檢表,就像我們身材健康一樣,不太可能一下子由好轉不好,或者由不好轉好。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課程里說的“毛利率”
4、
許多指標,不能單看公司單方面的變化,作為投資者,我們需要
只有營業收入增長速度高于行業平均增長速度,才能證實企業的市場份額在擴大,它是行業中的強者。
5、利潤表上的營業外后入不靠譜
假如一家公司的利潤絕大部分是由營業外收入獲得,而不是靠它的主營業務,這樣的公司,他們的盈利能力一般是不可持續的。因為“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跟公司的經營活動沒有半毛錢的關系,都是由偶爾因素造成,不像主營業務那么具有可持續性。
因此,“利潤表”不僅能告訴我們一家企業今年賺了多少錢,還能在區分可持續項目和不可持續項目的基礎上,推測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
6、要確認凈利潤是否變成現金進入公司賬戶
這點從“利潤表”上看不出來,要結合“現金流量表”一起看:
驗證凈利潤是否變成現金進入公司賬戶的辦法是“獲利含金量”指標判定

獲利含金量=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凈利潤(應當大于100%)
假如不滿意,就代表可能有意外或者不為人知的內情,值得深刻驗證這家公司是否真如報道所說的那么賺錢。
幾個重要的比率
沒有一個企業與其他企業是完全一樣的,因此,應當對利潤表進行細心的分析,以便理解內涵于一個商業模式的利潤驅動因素和主要風險因素。
以利潤表獲取的財務比率,通常是作為總銷售額的一部分表述的費用和利潤頭寸,以便把它們轉化為可比的數字。以分數的方式表述利潤頭寸,而不是以絕對數字,這更易于把當期的數字與前期的數字相比較,而且,能在競爭對手、不同行業、不同國家和其他會計制度下的企業之間,進行利潤表的比較。
1> 毛利率
在幾乎所有的分析里,毛利率都是最聞名的財務比率之一。它表述的是作為收入的一個百分比的毛利:
毛利的重要性
與其他公司比較時,毛利率還能說明一家公司的定價權和輸入物價的敏捷度——只需把這個毛利率進行一個簡樸的轉換,變為相關的銷售成本率,就能說明這個問題。
2> 銷售成本比率
對于每個業務單元的收入,其銷售成本率越低,其毛利率就越高。總的來說,享有高毛利率的公司受輸入物價上升的影響較小,與下述實體談判的能力就較強:下游客戶(收取更高的價格)、上游供給商(支付更低的價格)以及公司雇員(支付更低的工資)。
鑒于毛利率表現的是支付了產品的直接成本后所剩的利潤,那么,銷售成本率表現的就是與每次交易相關的成本。例如,當優衣庫銷售100元一件的衣物(廠家進貨價80元)時,它的毛利率達到了20%,銷售成本率是80%。
在這個層面上,這兩個比率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闡述同一件事,但角度不同。這里有一個重點:理解每家公司驅動銷售成本的輸入價格因子。例如,鋼和鋁的消費商高度依靠各自原料的開發和利用,以及能源價格的變動。除了這些比率的靜態分析外,通常還有一些有意義的比較,即比較過去若干年,毛利率或銷售成本率的動態趨勢,以及相關輸入材料的價格變化趨勢。
3> 銷售和治理費率
這個比率表述的是基于固定費用的經營性支出占銷售額的百分比。有時,銷售和治理費用頭寸被進一步分解為銷售費和治理費——這樣就可以分別計算這兩種費率。
銷售成本多半是可變的,會伴著銷售額本身的大趨勢走,而治理費通常則體現出一種明顯的固定費特征。由于人員和租金通常會占到銷售和治理費的大頭,所以,在分析這個比率時,要重點
不成比例或者適度的治理費,通常是低效率企業的標識。考慮到這些費用的固定屬性,它們對利潤率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因為對于下滑的銷售量,這些相關費用很難隨之進行調整。總的來說,對于任何一家公司,固定費用的強度就是潛伏在其風險匣子里的隱患。
4> 研發費率
創新是區分卓越公司與平庸公司的一個要害因素,技術行業更是如此。在美國,每年花在研發上的支出,占其GDP的3%~4%,這強調了研發活動的重要性。伴著全球化的出現,以至看起來是低科技的企業,也面臨著新興市場低成本競爭對手的威脅,逼迫它們不斷地重塑自我:假如你無法在成本是競爭,那你就得在質量和創新上競爭。這也是為什么,對于多數公司而言,無論你商業模式如何,研發費用都扮演者愈加重要的角色。
5> 稅率
公司通常不會基于其收入繳納所得稅,而是基于它們的稅前利潤。稅率表現的是稅額與稅前利潤之間的比率。
利潤表總結
總結一下我們能從利潤表上明白哪幾件事:
1、從毛利率判定是不是一門好生意?和同行相比呢,毛利率屬于哪個水平?
2、從營業利潤判定有沒有賺錢的真本事,費用率如何?
3、營業額是否高?假如營業額很小的話,說明公司規模小,其他幾項意義也不大?
4、凈利潤看,公司是虧錢還是賺錢呢?
5、別忘了,整張表都是預估的概念!別被利潤蒙蔽了雙眼。
6、利潤表的八字真言:長期穩定、獲利能力!
以上就是關于解讀利潤表的相關資料,相信大家看過之后,對利潤表有初步的熟悉。
假如您想了解更多股市投資經驗及選股技巧,不妨
申明:本內容由越聲財富提供,不代表投資快報認可其投資觀點。
三:商品成本和利潤百分比怎么算
12/(12-5)=150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