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蘭楠
平安中國建設表彰大會12月15日上午在京舉行。會上,平安中國建設140個先進集體、129名先進個人受到表彰,授牌命名60個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和160個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授予73個市縣“長安杯”。4位受表彰代表進行交流發言,綿陽市涪城區司法局城廂司法所所長鄧啟貴便是發言的其中之一。
鄧啟貴是誰?
在綿陽,有一個以“鄧啟貴”命名的人民調解工作室:一間房、一張議事桌、幾張板凳和幾盆綠植,角落里還有一個書架,擺滿了法律書籍和宣傳冊。
在涪城區城廂街道群眾口中,他是走街串戶的“鄧三牛”,是精通法律的“知道人”,是化解矛盾的“大行家”。擔任涪城區司法局城廂司法所所長13年來,鄧啟貴創建了人民調解+法治宣傳+法律援助+法律服務“四位一體”的人民調解工作機制,組建起“鄧啟貴人民調解專家團隊”,勝利調解疑難矛盾糾紛1500余件。他先后榮獲全國“最受歡迎人民調解員”、四川省“我最喜愛的政法干警”等殊榮,榮立個人一等功,被聘為“四川省人民調解專家”。2021年12月,被評為平安中國建設先進個人。
守舊?創新?
他說:“墨守成規不是我的風格”
冬季的清晨,涪城區勇拓洋樓小區的燈陸陸續續亮了起來。小區里,保潔人員正在清理衛生,買菜的大媽提著菜籃走出家門,孩子們蹦蹦跳跳朝學校奔去......一片祥和。
勇拓洋樓小區是2002年綿陽市第一批新建電梯公寓,業主427戶。2017年以前,小區因為環境差、物業費收繳難以及電梯、消防、變壓器維修更換等眾多問題導致業主和物業以及業委會之間矛盾重重,最終業委會被迫集體辭職、物業被解雇,一度成為遠近著名的“問題小區”。
如何解決勇拓洋樓小區的問題?鄧啟貴不斷在思索。通過數次走訪調查,2017年,他提出小區“能人管理模式”:打破小區“業委會+物業”的傳統二元管理結構,引導各方推心置腹找問題、群策群力想方法。
在司法所、街道和社區指點下,小區重新選出了黨支部書記和業委會主任,配強“法治能人”,解聘原有的物業服務企業,實行業主自主治理。為了讓業主找到歸宿感,小區還不斷加強文化建設,引導業主樹立“小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理念。同時,黨支部和業委會還通過多種方式推選“家庭能人”,讓這些能人既成為自己小家的代言人,又通過擔任業主代表、樓棟長、法律知道人、志愿者等身份成為小區這個大“家”的核心成員,成為小區自治的主力軍。

如今的勇拓洋樓小區真正完成了小區管理,業主美好感、歸屬感、滿足度逐年上升。在許多人看來,50多歲年紀,循序漸進工作就行了,還搞那么多新花樣干嘛。但是,鄧啟貴常說:“當前普治并舉才能解決問題,作為基層司法行政工作者,墨守成規不是我的風格。”所以,愛學習、肯思索的他組建起“鄧啟貴人民調解專家團隊”、總結出“望、聞、問、切”調解工作法,為普法依法管理工作提供了“法治樣本”。
懈怠?盡力?
他說:“盡心盡力,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擔任司法所長13年,鄧啟貴絕大部分工夫都奔走在調解的路上。因為他深知,化解矛盾是群眾的期盼,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位于城市核心區的某大廈因經營公司拒絕支付277位業主上千萬的租金引發糾紛。業主多次組織維權,嚴峻影響轄區社會穩定。鄧啟貴帶領調解員再次迎難而上:一戶一戶登門、一人一人疏導,一次一次調解......經過數十次耐心溝通交流,雙方終于趨于理性。
最后一次調解參與者數十人,調解工夫也持續了整整26個小時,方便面盒子堆了一地,鄧啟貴說得口干舌燥。最終,雙方達成協議。業主們為了表達感激之情,給鄧啟貴送來錦旗:“公正無私,勤政為民”。
在鄧啟貴看來,只要盡心盡力,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也沒有調解不成的事情。
轄區一家商鋪在裝修中工人發生意外受傷,傷者通過社區找到鄧啟貴尋求幫忙。因為商鋪業主遠在浙江,施工方負責人又沒錢賠償,傷者本人都打起了“退堂鼓”。
但是鄧啟貴沒有放棄。在厘清現實的同時,他通過物業和社區等渠道聯系上商鋪業主并將他請回綿陽。經過耐心細致做工作,商鋪業主最終被鄧啟貴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所激動,同意支付醫療費用并給予9萬元補償。
這就是鄧啟貴,一個“接地氣”的司法所長。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