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葉映荷
2020年以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碩果累累”。
2020年2月14日,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和上海市政府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簡稱“金融30條”)。
此后,在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和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牽頭下,“金融30條”的各項舉措逐條細化分解為104項預期目標,并落實落細落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月末,全年共實現87項目標,并創造性地推出28項“自選動作”。
臨港新片區:300余家企業納入跨境人民幣結算便利化白名單
2020年5月8日,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會同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銀保監局、上海證監局、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共同發布《全面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金融開放與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支持臨港新片區從更深層次、在更寬領域、以更大力度推進金融開放與創新發展,加快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在探索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創新制度體系上,臨港新片區推出優質企業跨境人民幣結算便利化,300余家新片區企業納入優質企業白名單。推出境內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試點,業務規模達7億元。兩項試點舉措隨后推廣到全市產業鏈供應鏈和外貿企業。推動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資產轉讓服務平臺(一期)在進博會前上線,首批64家參與機構(其中境外機構40家)覆蓋全球4大洲15個國家和地區。取消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資本金專用賬戶試點,進一步便利臨港新片區企業直接投資。開展自貿區高新技術企業外債便利化額度試點,已辦理7家企業3100萬美元。允許符合條件的新片區企業開展一次性外債登記,已辦理18家企業147億元額度登記。允許注冊在自貿試驗區的融資租賃母子公司共享外債額度,實現融資租賃母子公司共享外債額度12億元。
在金融支持新片區建設開放型產業體系上,臨港新片區制定并實施《新片區重點企業貸款貼息辦法》,為39家企業提供貼息4250萬元,90%以上投向高端制造、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創新股權投資方式取得突破,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等五大行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獲批通過其附屬機構在滬開展股權投資業務。截至目前,中行、建行、工行、農行、交行、浦發等13家銀行設立了新片區分(支)行。
此外,上海銀保監局發布《上海自貿試驗區(含新片區)保險分支機構設立、遷址、撤銷備案管理辦法》,推動保險分支機構市場準入“審批”改“備案”。中證資本市場法律服務中心落戶新片區,更好地服務資本市場建設。上海金融法院發布《服務保障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金融開放與創新發展的若干舉措》,深度對接新片區金融制度創新。上海市金融監管局將融資租賃等的變更審批權限下放至新片區管委會。發布《新片區創新型產業規劃》,提出新片區金融發展產業發展的整體規劃。
8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4家落戶上海,監管沙盒第二批試點已公示
上海配置全球金融資源能力也在持續增強。
在金融開放上,低硫燃料油期貨、國際銅期貨正式掛牌交易,成為繼原油、20號膠之后在上期所上市的國際化期貨品種。推出國內首批掛鉤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利率期權產品。債券作為期貨保證金業務在境內期貨市場全面實施。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接入自由貿易賬戶體系,首次實現銀、證、保全覆蓋。

一批全國“首家”“首批”項目先后落地。例如,首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友邦人壽,首家外資控股合資理財公司——匯華理財,首家外資獨資公募基金——貝萊德基金均落戶上海,富達國際、路博邁、范達投資、聯博投資等陸續提交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申請。全國8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中有4家落戶上海。全國31家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有28家落戶上海。
不僅如此,外資在持續加速進入中國債券市場,截至2020年12月末,共有905家境外機構主體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持債量3.3萬億元,占銀行間債券市場總托管量的3.2%。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投資債券市場,上海還推出了特殊結算周期服務(T+N)。境內首只專門投資法國股票市場的跨境ETF產品也在期間發布。中央結算公司與國際掉期與衍生工具協會(ISDA)聯合發布了《使用人民幣債券充抵場外衍生品交易保證金》白皮書。
在金融科技發展上,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8個試點項目已完成登記。第二批試點項目已進入公示階段。交銀金科、匯豐金科兩家金融科技子公司等陸續落地。上海還先后成立了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智能投研技術聯盟等。
此外,央行上海總部與上海高院聯合發布了《關于合作推進企業重整 優化營商環境的會商紀要》。上海高院發布《服務保障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若干意見(中英文版)》。上海金融法院在全國率先印發關于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機制實施的具體規定。推動境外機構自主選擇簽署NAFMII或ISDA衍生品主協議取得突破,已有6家境外機構和1只非法人產品簽署ISDA主協議進入人民幣利率互換市場。
長三角:累計申報科創板企業240家,上市企業占全國48%
支持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是“金融30條”的重點之一。
長三角金融服務正逐步“同城化”。《關于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深化落實金融支持政策推進先行先試的若干舉措》提出了融資抵押品異地互認、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交易等16條措施。去年12月,《示范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同城化建設指引》發布。交行、浦發、上海農商銀行等設立長三角管理總部和一體化示范區分(支)行,探索跨區域聯合授信機制。全國首單長三角科創企業集合票據落地。長三角地區法人銀行跨行賬戶信息驗證服務也正式落地。長三角綠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和互聯互通初步完成。長三角綠色項目庫,組建綠色保險跨域共保體建立。此外,還在推動長三角(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興)申報國家級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
2020年以來,長三角地區建成了31個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和資本市場服務工作站。截至2020年末,長三角累計申報科創板企業240家,其中上海79家、江蘇93家、浙江50家、安徽18家;已上市104家,占全國的48%。2020年,支持G60科創走廊發行81單、2108億元資產證券化產品,14單、72.8億元“創新創業債”。發行國內首單(疫情防控)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供應鏈票據平臺也上線運行,“票付通”“貼現通”等業務在長三角地區的推廣力度加大。上海期貨交易所和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共建長三角期現一體化油氣交易市場。
除此之外,長三角跨區域金融政策協調和金融合作也在不斷深化。三省一市的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國家金融管理部門派駐機構以及行業協會、金融業聯合會等深化跨區域金融政策協調。人民銀行建立了長三角金融消費糾紛非訴解決、征信機構協同監管、金融科技和反洗錢合作、經濟金融和金融穩定信息共享、普惠金融指標體系等機制;證監局建立了長三角證券期貨監管服務協作機制;長三角地方金融監管局簽定備忘錄,進一步加強地方金融監管合作。共同推進移動支付在數字政務和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共同編制長三角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及長三角金融穩定季度指數。支持城商行、農商行等建立合作機制,在異地資金清算、科技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
責任編輯:鄭景昕
校對:張艷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