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特定品種國際化程度任重道遠
適當性新規便利境外投資者參與效果初顯
原油期貨開啟了我國期貨市場國際化的新征程,一年多來,越來越多的境外投資者參與到了我國境內特定期貨品種的交易當中。
殊不知,這些境外客戶的開發、服務十分艱辛。不僅僅是文化差異影響了溝通效率,法律法規制度的差異更是給境外市場推廣、境外客戶參與等帶來了困擾。為最大程度方便境內期貨經營機構的展業和境外客戶的參與,今年5月末,國內三家商品期交所同時對各自的期貨交易者適當性制度進行修訂,統一期權和特定品種評估標準,增加跨所互認和豁免規定。一個多月來,這一制度調整效果初步顯現,有期貨公司反映,原油期貨等特定品種開戶數量增長明顯。
有公司反映特定品種開戶數量激增
永安期貨總經理葛國棟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三家商品期交所同時對期貨交易者適當性制度進行修訂,在統一特定品種的認定標準的同時,適當性的標準和要求并未降低,適用度卻更廣、更科學性,操作上更靈活,可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特定品種交易。
據記者了解,本次修訂進一步優化了國內特定期貨品種投資者適當性標準,增加了特定品種間的豁免和互認規定,并對境外客戶的開戶文件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對市場而言,一方面簡化了參與多個特定品種的申請和考試要求,極大地提高了市場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向全球市場傳達中國期貨市場公開透明的市場環境,提高境外投資者對中國期貨市場和商品期貨的認知和認可。”國泰君安期貨產業研究所原油期貨研究總監王笑告訴記者,更重要的是,結合當前國內各行業擴大對外開放,市場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中國期貨市場與時俱進,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和行動力。
中大期貨副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景川告訴記者,各類市場參與主體對此次適當性制度調整都有非常好的反饋,特別是對特定品種開戶申請的豁免和互認,市場普遍表示這給需要同時參與多個特定品種的投資者提供了便利。境外中介機構更是對此表示歡迎。
“從品種特性上看,當前已引入境外交易者的原油、鐵礦石、PTA期貨之間沒有必然的產業聯系,但從宏觀角度看,這幾個品種與全球宏觀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有著密切聯系,境內外投資者對這幾個品種的關注有較高的趨同性,適當性考核的豁免和互認大大便利了投資者。”景川說。
期貨日報記者從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INE)了解到,6月份,INE原油期貨開戶數激增。
“自5月底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修訂期貨交易者適當性制度以來,僅永安期貨在特定品種上的開戶數量就出現了數倍增長,而且境外相關產品也在積極準備申請交易編碼的材料。”葛國棟說,“目前已經有一只境外產品通過我們公司以轉委托的方式申請到了境內三家商品交易所的交易編碼。”
另外,從持倉量看,6月份以來INE原油期貨持倉量增加10%,而同期Brent和WTI原油期貨持倉幾乎保持不變。景川認為,這表明適當性制度的調整是有效的,后期仍將繼續顯現效果。
適當性制度調整對我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也有著積極影響。“對境外投資者來說,中國期貨市場的規范、透明和開放是其參與的基石。是否能夠吸引足夠多、來自不同行業的境內外投資者參與到這個市場中來,則是中國期貨市場價格是否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普遍認可和接受的根本。”景川說,在不斷優化和完善制度的過程中,中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決心和行動能夠廣泛地傳遞給全球投資者,這對中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期貨價格認可度提升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據了解,截至目前,INE原油期貨境外客戶開戶數已超過100個,包括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9個國家,以及我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同時,INE已經完成了來自新加坡、英國、韓國、日本、荷蘭等國和中國香港的53家境外中介機構的備案。
這一成績的取得并不容易。要知道,期貨品種的國際化首先需要面對跨境監管、交割和檢驗等一系列技術性問題,同時境內相關機構在境外展業時還需要滿足所在國家或地區法律法規和監管的要求。以日本市場為例,日本相關機構在日本從事商品期貨業務,需要取得由日本經濟產業省、農林水產省共同頒發的商品期貨經營者(CDBO)牌照。若境內期貨經營機構直接接受日本投資者參與INE原油期貨交易,那么這些機構也需取得CDBO牌照。
這就需要境內機構與當地監管部門保持良好溝通,并按照當地的要求提交所需的一系列材料。但這一過程往往十分繁瑣漫長,以法國為例,法定審閱市場就長達6個月。
當然,這其中也會存在一些例外,比如某境外客戶達到“反向招攬”條件即由境外客戶發起,境內期貨經營機構可向當地監管機構申請豁免牌照。
“實際上,在國內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這種通過市場需求推進的方式可能更有效率。”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說。
據記者了解,上述還只是境內期貨經營機構境外展業可能遇到的問題之一。
事實上,境內期貨經營機構在拓展境外市場時,還會遇到很多細節問題。“比如受文化差異影響,境內機構在境外展業時面臨雙方存在認知差異、溝通效率偏低的情況。另外,一些如證明材料原件的提供、繁瑣的簽字流程等也給境內期貨經營機構拓展境外市場帶來了不少煩惱。”西部期貨副總經理王冬凡說。
提高國際化水平需各方共同努力
在景川看來,國際化通常是指由內到外和由外到內的兩個維度,不僅要“走出去”,更要將外面的產品、機構等引進來,如此才能談得上國際化。這其中有很多機遇,但同時伴隨著不少挑戰。
除上述提到的境外展業面臨的監管、溝通等問題外,受訪行業人士普遍認為,提升境內期貨市場國際化程度,首先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市場交易環境,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制度是當務之急。
“境外大型機構對這一塊非常看重,他們希望所有的規則都有章可循,不能模棱兩可。”國泰君安期貨國際業務部負責人倪韜雍說,“實際上,這也是我們接觸的許多境外機構普遍反映的問題,即政策要明確和透明,這需要有關部門和市場各方共同努力去完善和優化。”
景川也表示,隨著我國越來越融入全球定價體系,“走出去”和“引進來”已具備相當的產業基礎,建立一套符合中國特色同時被國際投資者認可的規則至關重要,“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對規則做到‘求同存異,擇優而用’,規則的差異化是常態,多元化是共性,開放包容是趨勢”。
“另外,還要根據投資者的需求,研究中國特色與國際慣例出現沖突時是否要向國際慣例靠攏,未來是否可以通過創新做到將中國特色融入國際慣例,讓規則更加貼近投資者。”他說。
除此之外,葛國棟認為,在期貨市場國際化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期貨交易所需提升在品種研發、制度優化方面的能力,加強服務意識。同時,作為推動市場國際化的主力軍,期貨公司應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不斷加強創新能力,培育核心競爭力。
鑒于此,葛國棟表示,境內期貨市場與國際接軌的必備條件有四點:首先,需加快出臺期貨法,消除境外投資者的顧慮;其次,需打造國際化交易平臺,擴大境內期交所的影響力,提升產品國際代表性;再次,投資者結構需進一步優化,形成以機構客戶、產業客戶和專業投資者為主的市場;最后,需培養引進“既懂國內又懂國外”“既懂期貨又懂現貨”“既懂投資又懂風控”的多元化人才。
對于那些市場國際化帶來的風險,葛國棟認為,近年來國內期貨市場鮮有大的風險事件發生,這說明當前國內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體系行之有效,“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執行并進一步優化”。
即便如此,景川還是認為,在管理風險的過程中期貨市場本身也會出現一些風險隱患,在市場國際化的過程中還會產生一些新的風險點,“相關機構需要積極研究新風險產生的原因,做好預案,并在合規的前提下積極開發新的風險管理工具應對”。
景川同時建議,國內期交所在堅守風險底線的同時,可嘗試借鑒成熟的海外經驗,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交易所應為交易平臺提供技術創新支持,包括提高遠程異地電子化交易的穩定性、嘗試境內外交易所互聯交易、建立全球庫存布局、強化風險制度管控等。
至于期貨公司層面,葛國棟認為,在開放、國際化帶來的更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面前,“備預不虞”可能是最好的方法,而這需要期貨公司堅守“底線思維”,堅決抵制違法、違規經營活動。另外,期貨公司在警惕外部“黑天鵝”的同時,還要防范內部出現“灰犀牛”。此外,期貨公司還要加強內部監管,建立并不斷完善內部風險控制制度,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的方法,更要有自上而下貫徹執行的思想覺悟和行動自覺。最后,期貨公司要規范從業人員執業行為,守住執業底線。
“特別是在境外展業時,期貨公司要遵守境外相關國家的法律法規,畢竟大部分國家對在本國開展金融活動都有持牌要求。因此,在開展相關業務時,期貨公司要避開這些違規展業行為。”倪韜雍補充說,另外,在引入境外投資者時,期貨公司要做好盡職調查,防止一些受到國際制裁的企業或個人進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