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面本身并沒有多空的含義
通常認為“市場走熊”與供應過剩意義相同,這種解釋看上去有理,但可能會導致不正確的結論。
例如,假設白糖的市場價每磅30美分,供應由緊俏到過剩。在這種情況下,基本面似乎對市場不利,并且預期價格會更低。
如果價格繼續下跌,在25美分時基本面是否偏空?很可能。
到20美分?也可能。
15美分、10美分、5美分將如何?
在某一價格水平,無論有多大的供貨量,基本面可能不再偏空。
事實是,在供應過剩的情況下,如果價格跌幅太大,有可能代表多頭的基本面。
因此,基本面本身既沒有多頭也沒有空頭的含義,僅是相對當前價格而言。
一些分析師對這個事實認識不足,因此經常在行情好的時候認為基本面偏多,而在市場底部時認為偏空。
?
2 將過時的消息看做新信息
新聞機構、網絡、雜志和相關報紙經常報道、傳播一些過時的消息。
例如,一則標題為“世界棉花產量預計上升10%”的消息,聽起來好像對市場不利,從該消息不可能看出這種估算已報道過4或5遍了。
很可能,上個月估算的世界棉花產量可能上升10%,也許,上個月產量可能是上升12%,因此,目前估算值反而對價格走勢有利。
重要的一點是要記住,許多聽起來好像是新聞的消息,實際上是老的傳聞,早已被市場消化了。
?
3 與上一年同期進行比較
市場中經常與一年同期情況進行比較,通常根據時間點進行分析。
但該方法過于簡單,不提倡采用。
如下列市場評論:“12月豬與生豬報告顯示豬肉供應貨源充足,農場可上市的活豬將增加10%,計劃豬屠宰量增加10%,預計市場價格會下降......”。
雖然該分析在某種情況下可能正確,但簡單的分析推測容易出現誤差。
目光敏銳的讀者可能會觀察到其中的謬誤,僅是供貨量增加不一定意味著價格會下降,因為市場可能已消化了上述消息。
此外,同期比較法可能還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
第一,因為12月報表顯示活豬數量增加10%,這并不意味著供貨量隨之增加,也許去年活豬的供應數量很低。
第二,活豬屠宰與市場豬合約之間的關系可能變化很大,也許去年活豬屠宰量比例可能很高,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增加10%活豬屠宰量可能增加不多。
雖然一年同期比較法在某些情況下有助于解釋市場運行狀況,但不能認為是基本分析的基礎方法。
?
4 根據基本資料判斷交易時機
如果是根據問題出現頻率排序的話,可能該項要比第一條更重要。
基本分析是一種方法,在一定條件下評估一段時期的合理價位,是用來預測某年、某季和某月的價格走向。
然而,企圖將供求統計數據用于瞬間價格買賣的依據是不可取的,但有些交易者就是根據基本資料選擇入場時機。
根據報紙文章、新聞報道和小道消息進行交易便會陷入這個誤區中,據此進行交易的投機者常以失敗告終。
而例外的是那些利用這些消息進行反向思維的交易者,例如有人在牛市信號出臺后市場仍然沒有上漲,便轉而做空。
基本分析者也要防止在沒有確定價格低估或高估時,便憑直覺認為該部位是正確的交易部位而匆忙入市。
市場不會認同分析者個人確定的價格,即使該分析是正確的,最好的入市時間可能在三個星期或三個月之后。
簡言之,預測入市時間,在采用基本面分析時需要一些技術分析技巧。
?
5 疏于觀察
假設有一天你瀏覽到報紙的財經版面,注意到一則消息,題為:“政府估算最近發生在中西部的暴風雪將導致10,000頭牛被凍死”,這種大量減產的消息難道不是最好的買入機會嗎?
等一下,你需要仔細算一下有多大的損失,如果在你面前的草坪上有10,000頭牛,牛的數量很多。
但是,當你認真想一想牛的總頭數為一億頭時,損失的數量就不足以對市場造成大的影響。
該例子說明供貨情況,而國內消費和出口情況的例子可能大同小異。
對每一種情況都應問同一個問題:在消息報道中(即,數量減少和出口銷量)相對于總體而言,其重要程度如何?
?
6 忽略時間延遲
當看到“糧食價格上漲意味著肉價將上漲”的消息時,要認真辨別真假,也就是說繼續讀下去前要仔細想一想。
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中性的,因為根據時間來看,多數人回答是真的,因糧食上漲使飼料批發商成本增加,這必將導致鮮肉減產,肉價上漲(生產成本可能是主要的誤解)。
上述結論從長遠而言(2年或2年以上)是對的。
但短中期來說(時間確實是期貨交易者關心的問題)該影響則可能是相反的。
如果谷物的價格上漲對牛的飼養影響很大,將造成產量減少,應盡快以較低的價格出售,促使價格下降。
較高的谷物價格有可能使牛達不到市場重量。
但這種影響比較小,增加飼養成本意味著供貨流量的改變(因為草料牛重量慢),而不會改變長期的總供貨量。
在經濟世界中,因-果關系不一定同時并存。
有些情況,一個事件會立即誘發價格反應,而另一種情況(如上述例子)幾年后可能才會有影響。
?
7 認為價格不可能低于生產成本
無數事實證明,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但仍有人不相信。
這里再重復一遍,生產成本不是價格支撐因素,特別是那些無法儲存的商品。
一旦生產出商品,市場并不關注生產成本,價格是根據供求關系來決定。
如果商品價格降到生產成本價,商品供應仍過剩的話,價格可能繼續下降,直到供需均衡。
生產者為什么在成本價以下賣出商品呢?
事實是他們沒有更多的選擇,農產品市場競爭相當激烈,有成千上萬的賣家。
況且,任何個人都無法將生產成本轉嫁到市場,相反,生產者必須接受市場決定的價格。
總之,能低價售出比賣不出要好。
當然,無利可圖可能導致產量減少,這種情況至少要一年后才能有所反映。
有時候,價格降到生產成本以下,可能需幾年的時間。
從這種意義上講,第七種謬誤是第六種的結果—忽略了相關的時間。
一些價格下跌至成本價以下的例子,包括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活牛市場,1976-1979年的白糖市場等,1975-1978年和1981-1986年期間銅市場,1986-1987年玉米和小麥市場,以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白銀市場等。
?
8 不正確的推理
該類謬誤最好通過一些實例來解釋。
首先,不能用飼養牛數量推算潛在牛屠宰量,理由是:飼養牛中不包括草料喂養的牛。
如果草料喂養的牛占總屠宰比例不變,上述推理就沒什么問題。
實際上,該比例在預測期間經常發生變化,因此,僅用飼養牛數預測牛的屠宰量,結果可能不準確。
例如,在飼料價格偏高的情況下,草料牛的數量可能增加,甚至可能出現飼養數量減少,但牛的總頭數增加的情況。
?
9 價格比較
當前的價格不能與歷史價格進行比較,不同時期的價格要考慮通貨膨脹因素。
例如,我們可以從過去的統計數據發現,當前的基本面與1965和1972年的情況類似,這并不意味當前的價格與1965和1972年的價格相同。
就實際價格來說,由于通貨膨脹的影響,現在的名義價格會比過去的高。
應注意的是,從1980年開始,許多商品需求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由于需求數量很難量化,因此通脹調整后的價格可能偏高。
總之,預測商品價格要考慮需求變化和通脹因素,否則預測的價格可能不準確。
?
10 忽略市場預期
一般情況下,市場都側重于未來(下一季或來年)的預期,特別是在供應面由松轉緊,或由緊轉松的過渡期。
例如1990年小麥行情,在1989-1990年間,冬麥收成率較低,結轉庫存是15年來的最低水平。因此,這意味著下一年小麥供給將短缺。
基本面似乎偏多,但小麥價格卻從1990年開始下降,這種情況不能用基本面數據解釋,只能說明預測不準確。
市場的1990或1991年冬麥收成符合預期,事實證明冬麥產量較前期增加16%。
這是在種植面積少量增加的情況下,年產量卻增加了39%,因此結轉庫存也恢復了正常水平。
上述基本面數據到1990年后期才公布來,但市場在1990年初就做了這方面的預期,因此,為1990年上半年小麥行情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數據。
?
11 忽略季節性變化
一般情況下,商品都會出現季節性變化形態。
如果忽略了行情的季節性影響,容易對基本面資料產生誤解。
例如,活豬屠宰量的預測。
通常豬的屠宰量4季度要比3季度增加5%,這可能使產量減少,而不是增加的原因,聽起來有點矛盾但實際上是活豬產量有很明顯的季節性形態。
因豬的繁殖在春季達到高峰期,冬季最低。小豬需要6個月左右才能達到交易需要的重量,豬的屠宰量在秋天最多,夏天最低,所以在估算豬的屠宰量是一定要考慮季節因素。
再比如棉花的銷售。
棉花的銷售量也具有很高的季節性變化,比如,夏季期間,棉花的銷量就會降低大約30%,而到秋季后棉花的銷量會增加20%。
這樣的變化比較大的,如果了解棉花的季節性銷售特點,就不會準確預估棉花的銷售量數據。
?
12 價格預測與國際協議的目標
從以往的例子可以看出,商品價格預測很難與國際協議制定的目標價格相符。
交易協定通常是通過調節出口與庫存達到支持交易價格,這種調整手段有時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效果,短期內可能刺激價格上漲,但很難維持長期的上升趨勢。
用最近的“國際可可協議”來說明,是無法使價格維持在目標價格區間內。
OPEC是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價格支持組織,但也不能阻止油價經常跌破目標價格區間的下限。
當價格上漲超過價格區間的上限時,這些組織也只能取消所有的管制——讓市場進行自由交易。
?
13 預測行情采用的資料不夠充分
由于歷史數據不充分或不精確,無法根據這些資料預測行情或建立預測模型。
例如,《商品雜志》,現改名為《期貨雜志》,1972年8月出版的一期有一篇研究棉花基本面的文章,文章指出:自從1953年以來棉花市場僅有2年是名副其實的自由交易市場
事實上,正確的結論是,很多時候分析市場行情的基本資料都不充分,如果采用的統計資料不準確或不夠多,如何精確預測市場發展趨勢呢?
遺憾的是,上述文章中的作者僅根據很有限的資料得出結論,比如他說:
棉花庫存不到31/2百萬包,說明供應非常緊張,價格有可能上漲超過30美分。
事實證明,他嚴重低估了市場的上漲潛力。
一年后,棉花的價格達到94美分/磅,創歷史新高。
?
14 混淆需求與消費概念
期貨領域的一些文獻與分析資料中,經常混淆需求(demand)與消費概念。
其實兩者代表完全不同的概念,由于被視為同一意思,從而造成分析上的錯誤結論。
要詳細解釋這兩個詞,需要涉及基本的供需理論。
來源:818期貨學習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