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發現不少網友在網上搜索美國為什么股市大泡沫?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美國上世界的股市的蹦盤這類內容,所以小編也是為此幫大家整理出了下面這些相關的內容,不妨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1,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美國上世界的股市的蹦盤
樓上的兩位專家回答了個啥? 導致美國股市大跌的原因是: 1,美元貶值 2,美國經濟增長緩慢, 3,美國貨幣政策可能的變化, 4,美國和歐洲房地產泡沫崩潰.
2,美國股市泡沫有多嚴重
美股已經持續上漲10年,道瓊斯工業指數和標普500指數漲幅超過300%,納斯達克指數漲幅超過500%。由此可見,美國股市指數漲幅超過正常水平,股市泡沫非常嚴重。 從下列指標判斷,美股現在確實存在大量泡沫,且泡沫接近峰值: 1、美股的邊際保證金占比GDP過高。 當保證金債務水平達到極端水平時,往往表明市場情緒過于樂觀,預示市場將出現回調或進入熊市。在互聯網泡沫和房地產泡沫時期,保證金債務的峰值約為GDP的2.75%。在目前的股市泡沫中,邊際保證金債務接近GDP的3%。 2、美股的CAPE過高、股息率過低。 用周期性調整后的市盈率(CAPE)指標來衡量整體市場的估值,可以幫助確定是否相對于盈利、銷售和賬面價值等基本面因素估值過高。席勒的“周期性調整市盈率”(CAPE)是使用價格除以該指數的10年平均歷史收益,用10年平均歷史收益取代普通市盈率的過去一年盈利來計算,以平滑經濟周期的影響,更精確的反應估值。其中的P和E都根據通貨膨脹進行過調整,在比率相對的基礎上,未來10年股票市場回報與高周期性調整市盈率(CAPE)負相關。 3、美股總市值與GDP比率過高。 美國股票市值與GDP的比率,表明股票市場增長已遠遠超過GDP增長。當指標處于70%到80%的范圍內時,就是買入的時候。但當它超過100%的時候,就該踩剎車了。在互聯網泡沫的時候,該指標高達140%。在次貸危機的時候,也高于臨界點。當前該指標高于互聯網泡沫的高點,處于警戒范圍內。
3,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他給世界經濟帶來了什么嚴
蓋上述說明引發股市崩盤的直接原因很多,但起碼應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1、一國的宏觀經濟基本面出現了嚴重的惡化狀況,上市公司經營發生困難; 2、低成本直接融資導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經濟發展,極大地催生泡沫導致股價被嚴重高估。 3、股票市場本身的上市和交易制度存在嚴重缺陷,造成投機盛行,股票市場喪失投資價值和資源配置功能。 4、政治、軍事、自然災害等危機使證券市場的信心受到嚴重打擊,證券市場出現心理恐慌而無法繼續正常運轉。 于1929年爆發的美國股票市場大崩盤是20世紀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這次崩潰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經濟運行周期這一根本原因外,美國當時金融市場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和局限性更是導致其發生的直接原因。我們應該認真吸取美國1929年股市崩盤的歷史教訓,使我們有足夠的政策手段防止可能出現的股市崩盤,從而保證股票市場的有效平穩運行。
4,上世紀末美國股市網絡泡沫怎么回事啊
美國的確發生了網絡泡沫;沒錯,泡沫導致了投資的浪費和扭曲。但泡沫規模沒有通常想像的那么大,持續時間也沒那么久——事實上,泡沫從1998年末開始,只持續了一年半時間。 按照“故事”的通常講法,20世紀90年代的后半段,美國股市陷入了瘋狂之中。在“非理性繁榮”之下,投資者將大量財富投入到價值被高估的高科技公司中,但這些投機性企業卻賺不到一點利潤,白白浪費了大量投資。因此,政府對泡沫的強硬管制是必要的。 故事的確是這么個說法,但現實卻有所不同。沒錯,美國的確發生了網絡泡沫;沒錯,泡沫導致了投資的浪費和扭曲。但泡沫規模沒有通常想像的那么大,持續時間也沒那么久——事實上,泡沫從1998年末開始,只持續了一年半時間。 那些贊同政府采取措施降低資產價格的人們相信,泡沫開始于1996年——這比實際時間早了三年。如果下這樣的診斷,“治療”將會比“疾病”本身的禍害更大。事實上,當經濟前景看好時,政府和觀察家們是難以區分非理性繁榮和理性樂觀的,因此,不該讓政府承擔擠破泡沫、打壓投資的任務。 當然,美國股市最終出現了顯著而嚴重的泡沫,這一點毫無爭議。但是,泡沫究竟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規模到底有多大? 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國股市的網絡泡沫應該從1995年3月網景公司開始IPO算起。但從1995年8月網景IPO結束到現在,始終投資于納斯達克指數的年均真實收益率為9.3%;而按上市當日收盤價持有網景股票直至其被美國在線收購之日的投資者,年均真實收益率則為35%。這像是泡沫嗎?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網絡泡沫應從1996年12月5日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發表著名的“非理性繁榮”演講前算起。當時,格林斯潘在華盛頓的一次宴會后的演講中反問道:“我們怎么知道,非理性繁榮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不當地抬高資產價格呢?”這番話令全世界的股票市場應聲而跌。但當時的納斯達克指數只相當于現在的42%,如果自格林斯潘講話后,投資者一直投資于納斯達克指數基金至今,則他每年會有8.2%的真實收益率。這像是非理性繁榮嗎? 即便將1998年1月作為網絡泡沫的起點,也嫌太早。微軟、IBM等十大高科技公司照理說其股市價值是最可能被“非理性繁榮”推高的。但這十個公司中,有一半以上從1998年1月至今的年均真實收益率超過了10%。從現在的角度看,1998年1月美國高科技公司的股價不是太高,而是太低。 關于對泡沫的判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康斯坦丁馬金和我提出了三條衡量標準。 我們的第一條標準是:當納斯達克股票的真實收益率在6.5%的水平時,不算價值高估;第二條標準是,若股票的收益率低于債券的3%的真實收益率,則將購買股票的時期定義為“泡沫”;第三條標準是,如果后續的真實收益率為負,則購買股票的當時可定義為“泡沫”。 如果按第二條和第三條標準,網絡泡沫的持續時間極其短暫。從1998年10月到現在,納斯達克年均真實回報率跌到了3%以下;在1998年11月之時則為負。據此,納斯達克指數在2000年3月達到峰值之前,在不到一年半時間里處于高估狀態。 如果按第一條標準算,則泡沫持續時間就要更長。自1997年4月以后,納斯達克累積的平均真實收益率低于6.5%。不過即便如此,泡沫也只持續了不到三年時間。 網絡泡沫持續時間竟如此之短,這是否令人驚訝呢?馬金認為不是。在宏觀經濟意義上,顯著的泡沫是少見的,也不能持久。即便是加爾布雷斯這個最不相信金融市場效率的經濟學家,也在其對1929年股市大崩盤的研究中表示,估值過高和過度投機的階段是短暫的。他指出,直到1928年下半年,美國股市的狀況仍然是相當合理的。 事實上,美國股票市場在宏觀意義上最為顯著的困惑,并非市場因非理性繁榮而產生泡沫,而是股價為何總是如此之低,導致股票的真實回報如此慷慨——這即是著名的“股權溢價之謎”。看起來,美國股市更可能為過度謹慎而非“非理性繁榮”所苦。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相信,當格林斯潘說管制潛在的資產價值高估并非政府職責所在時,他是正確的。當然,如果潛在的泡沫導致金融危機風險上升,的確需要對之加以監控。但只要金融風險還足夠低,政府一旦出于對非理性繁榮的恐懼而試圖校正市場,就很可能好心辦壞事。 這些問題與中國的關系何在呢?我不能確定。但歷史,尤其是其他國家的歷史,雖然不能照搬照抄,卻無疑可以成為一個國家思考問題的指南和汲取教訓的源泉。

5,1929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直下原因是什么
1929年經濟大蕭條主要是美國生產力過剩導致的,就是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了,導致企業破產,企業破產銀行貸款就還不上了,銀行收不回貸款就導致銀行和投資銀行破產,大部分的銀行都破產了,個人的存款都拿不回來了,大部分人都成了窮光蛋,擁有股票的人根本賣不出去,沒有人會買,就像廢紙一樣。股票下跌只是經濟危機的表象和一個方面。深層次是經濟出了問題。1924-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短暫的經濟繁榮。1929年,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隨即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續最久的世界經濟大危機。1928年8月底美國股票市場的平均價格相當于5年前的4倍。這種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機活動為貨幣和信貸系統的崩潰準備了條件。答案d本題實際考查的是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發生的背景。解題時,要注意對四個選項進行比較分析,①不是經濟危機的原因,可排除,③④均來自課本,②實際反映了當時生產的盲目性。由此可知②③④都是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經濟危機的原因,應選d項。
6,為什么美股可以漲到幾千美元一股甚至是幾十萬一股
因為美國的股票沒有漲幅限制,其次分化很嚴重,比如最貴的股票是巴菲特的公司,一股就超過了20萬美元,而垃圾股幾美分的都無人問津,因此如果一旦公司有重大利好,那么就必然暴漲。比如1毛錢的股票,漲幾十倍也沒多少,因為起點很低。因為美國的實體經濟是全球最強的,不會有狠跌的風險,所以股價相對較高直接向上突破的概率加大 在真正的流通性壓力沒有出現之前,目前供求關系下的上升趨勢并不會因為ipo的重新啟動而改變。與此同時,ipo也不會改變現階段的價值取向。 開始邁入泡沫的門檻 目前a股市盈率水平處于20-25區域,強勢群體已步入40-50區域甚至更高。站在歷史估值波動看,這也是一個出現泡沫的區域。從整體市盈率水平看,20-25正好處于歷史波動中軸附近。以新能源為核心的新興產業群體,隨著市場認同度的持續上升、股價整體上臺階,a股已開始進入新一輪資產泡沫的門檻。換言之,繼續向上拓展將意味著股價泡沫的重新放大。一旦轉入泡沫狀態,這個市場必然是充滿吸引力和誘惑力的。 觀察上證指數的技術形態,目前正運行一個上升楔形形態。如果這種形態出現于一輪大幅上漲之后,那么它將是大型頂部的構筑過程;然而,目前的構建區域基本上位于今年2月觸及2402點之后,持續震蕩反復上臺階過程中,正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題材全面向強,同時煤炭、有色、地產等資源型品種漸次向強的過程,而對指數影響最大的大型藍籌股基本上處于區域小幅震蕩狀態。因此,筆者認為目前的上升楔形形態只是上升中繼型的整理鞏固形態。并且,在消化ipo重啟消息之后,大盤選擇簡單方式——直接向上突破的概率已明顯加大。 從“相對位置”看機會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本輪行情啟動以來,雖然市場出現了眾多熱點群體,但這些群體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如中兵光電、魯信高新、中炬高新、中國軟件、大連金牛等幾乎屬于“5·30”見頂后持續深幅調整的。現在的情況是,從相對位置上看,上述成長題材股的股價位置已普遍突破“5·30”高點(4335點),目前股價相當于上證指數4000-5000點,甚至接近6000點水平。顯然,面對處于這種位置的股價水平,我們保持清醒認識是必要的。短期關于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政策正不斷明朗。繼新能源之后,智能電網也明確提出。基本面變得越來越清晰的時候,市場認同率會迅速上升。短期新能源題材極有可能再度加速,但這種加速往往意味中期風險的到來。 在成長題材股迅速進入4000-5000點區域之后,我們再來觀察金融、地產、資源以及消費服務業的代表品種,可以發現,近期中小市值的煤炭、地產、有色已開始全面快速上漲,股價水平也開始迅速切入“5·30”區域。從相對位置比較看,大市值一線藍籌股的比價優勢明顯,如3g產業的中國聯通、地產的萬科a、證券類的中信證券、保險類的中國平安等,還有工商銀行等大銀行,目前它們的股價位置明顯落后。實際上,從經濟復蘇帶來的業績增長預期看,這些行業優勢企業必然是真正的受益者,而且從目前估值水平比較看,它們的優勢也更有吸引力。
7,誰能說說美國金融危機原因是什么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循環出現,同時始終會涉及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愿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reflexive)、循環的關系。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并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采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并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于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于崩盤的并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占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并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通過推出越來越復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其特征是人們基于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蕩。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雷曼兄弟這家超過150年的金融“巨鱷”在這個風雨飄搖的季節,終于支撐不住,落得個“破產申請”慘淡下場,讓國人對大洋彼岸的“次貸危機”重新評估。受該事件影響,昨日中國銀行股大面積跌停,招商銀行也在跌停之列。今日,招行發布了持有雷曼兄弟債券的公告,所持債券即使全部損失,也僅僅影響每股收益0.0324元/股,實質性影響很小。但心理脆弱的投資者是否會理性對待,還得拭目以待。“雷曼兄弟面臨破產!”——這一消息對全球股市的影響可謂立竿見影,然而其帶來的影響或許才剛剛開始顯現!繼昨日華安基金公司公告旗下華安國際配置基金受到雷曼兄弟事件影響之后,今日招商銀行(600036,收盤價16.07元)也發布了受累于雷曼兄弟的消息,公告稱,公司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發行的債券共計7000萬美元。業內人士指出,面對昨日銀行股的齊齊跌停,這一不利消息的發布,又可能被市場所放大。實質性影響有限今日,招商銀行發布公告稱,截至公告日,公司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發行的債券敞口共計7000萬美元;其中高級債券6000萬美元,次級債券1000萬美元。公告同時稱,公司將對上述債券的風險進行評估,根據審慎原則提取相應的減值準備。7000萬美元——折合成人民幣大約相當于4.77億元,這一數字對招商銀行的影響會有多大呢?如果招商銀行對持有雷曼兄弟發行的債券計提10%的減值,那么損失將會為4770萬元。按照招商銀行總股本147.07億股計算,那么影響每股收益將僅僅為0.0032元/股;如果招商銀行對7000萬美元計提50%的壞賬準備,那么對每股收益造成的影響也只有0.0162元/股;即使作最壞打算,對這7000萬美元進行全額壞賬計提,那受到的影響也不過僅為0.0324元/股,這一數字與招行今年中期每股收益0.9元相比,顯然所占比重是相當之小的。因此,民族證券分析師認為,招商銀行雖然對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債券沒有計提相應減值準備,但這一事件即使作最壞打算,給招行帶來的實質性影響也相當有限。市場可能反應過度 “實質性影響有限!”這是業內人士對招商銀行受累雷曼兄弟事件的評價,但市場會理性對待嗎?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金融體系太廣闊了!當時的美政已完全無法控制得住,廣大投資者(機構)已對其失去了信心,全部拋售手中的股票從而形成了金融危機,亦叫信任危機!
以上就是有關“美國為什么股市大泡沫?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美國上世界的股市的蹦盤”的主要內容啦~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