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一份粉絲提問,通過關系可以參與某創新藥企業的D輪投資,100萬起。公司計劃明年在科創板上市,問風險大不大。我相信現在類似的情況應該不少,一些有資源和有資金實力的朋友都會接到類似的邀約,那這種投資應該不應該投,有沒有風險,收益有多少呢?首先我們要注意一個細節,投資金額100萬起。大家要有一個習慣,只要看到這個數字,就等于告訴你這是一個私募基金或者類似的資產管理計劃。作為私募基金來說,錢是你投的,風險是你擔的,管理費是他收的,**是他要分的,虧錢是該你承擔的,我說得夠不夠明白?第二個細節,D輪。說明這個公司已經經過了多次融資了,那么這個公司的估值一定不會很低。特別是現在計劃明年就在科創板上市,也就是說他們的入股價格基本上是以未來的發行價作為對標的。現在科創板有多少破發你應該知道吧?嗯,這也是現在常用的手段,在上市之前最后再圈一波錢,也有的是老股東出讓部分自己的股權給新來的。這個時候新股東有機會最后賺點差價,老股東提前套現兌現利潤,大家都有好處嘛。當然,上市以后能不能**,這個還是要看老天爺的。第三個細節,有沒有退出計劃?如果沒有,那不是純屬耍流氓嗎?如果有,怎么退出?上市后賣出,幾年可以實現,分幾次,如何賣出,什么時候選擇賣出?這些都必須在合同里面敲定。如果計劃上市退出,萬一上市失敗怎么辦?是由原股東回購還是上市公司回購?有沒有對賭協議?有沒有擔保?有沒有履約保障?這些問題你都必須要考慮到,實際上作為代替你投資的資產管理公司,他們也應該考慮到。如果他們這些沒考慮到,或者考慮到了而沒有告訴你,那只能說明......。第四個細節,價格。你是以什么價格來入股的?大致折算一下每股多少錢。假設入股價格每股30元,未來發行價每股28元,你覺得有入股必要嗎?如果入股價格每股50元,未來發行價是每股30元,你覺得他傻還是你傻?簡單說,如果沒有1倍以上的空間,最起碼我不會考慮。第五個細節,稅費。你是入股,無論是個人直接入股還是通過私募基金或者管理計劃入股,即使在一切順利上市的情況下,你還需要考慮稅費成本問題。有限責任公司和有限合伙公司稅費成本不一樣,還有個人收入所得稅,一般來說,假設你20塊一股的入股成本,未來50塊能賣掉,最后到你手上的能有30塊就不錯了,利潤率不會超過50%。把這些問題都想一遍,都問一遍。如果對方能回應并且能拿出文件證明,再加上估值不高,那這個項目是可以考慮的。如果對方一問三不知,啥東西都沒有,走人。要么是忽悠你,要么就是不專業呀。
一: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計劃
兩者主要是發行機構的區別,契約型基金是指在私募協會備案的公司發行的產品,可以是金融機構,也可以不是;信托計劃是信托公司發行的產品,資產管理計劃是券商資管或者基金子公司發行的產品,他們都屬于金融機構。基金就是你投出的一部分錢交給基金公司,基金公司的操盤手再用你的錢去投資,一般都是股票的形式。也相當于你花錢請專業人士替你炒股。所以選擇好的基金公司非常重要。只有基金公司賺了錢,你才有錢賺。基金是機構投資者的統稱,包括信托投資基金、單位信托基金、公積金、保險基金、退休基金,各種基金會的基金。在現有的證券市場上的基金,包括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具有收益性功能和增值潛能的特點。從會計角度透析,基金是一個狹義的概念,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資金。2、關于盈利和虧損如何計算就是說,基金公司賺了會按你買的股數、當天的單位凈值和贖回日期的凈值差給你相應的紅利。賠了,你同樣要以所購股數和凈值差分攤損失。購買的時候會收取一定的手續費,一般是0.012每股,贖回的時候手續費是0.005,打個比方,如果你購買當天的單位凈值是1元,你買了10000股(一共是一萬元),你一共需要交170元的手續費。如果用網上銀行購買,會有相應的折價,大概手續費是110左右。各個銀行的手續費不一樣。一般分為認購期、運作期(封閉期)、申購期三個階段。剛開始的時候是認購期,一般是半個月左右,在這半個月里你只能購買不能贖回(賣出),買入價一般是1元。然后進入運作期(封閉期),在這段時間里基金公司拿你的錢去建倉,也可以說是一個準備期,一般不超過三個月。
二:基金單一資產管理計劃
第十四條 根據《試點辦法》及其他有關規定列明資產委托人的義務,包括但不限于:(一)按照本合同的約定,將委托財產交付資產管理人和資產托管人分別進行投資管理和資產托管;(二)及時、全面、準確地向資產管理人告知其投資目的、投資偏好、投資限制和風險承受能力等基本情況;(三)不得違反本合同的約定干涉資產管理人的投資行為;(四)按照本合同的約定繳納資產管理業務的管理費、托管費及業績報酬,并承擔因委托財產運作產生的其他費用;(五)保守商業秘密,不得泄露委托財產投資計劃、投資意向等;(六)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監管機構及本合同規定的其他義務。按照本合同的約定,將委托財產交付資產管理人和資產托管人分別進行投資管理和資產托管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三: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和基金有什么區別
基金管理公司是指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設立的對基金的募集、基金份額的申購和贖回、基金財產的投資、收益分配等基金運作活動進行管理的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的依法募集由基金管理人承擔。基金管理人由依法設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擔任。擔任基金管理人應當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準。按設立方式劃分,有封閉型基金、開放型基金;有契約型基金、公司型基金;按設立方式劃分,有封閉型基金、開放型基金;按投資對象劃分,有股票基金、貨幣市場基金、期權基金、房地產基金等等。
資產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AMC )是國務院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成立的以解決不良資產為目的的金融性公司,也是在資本市場上運作的投資銀行類公司。一類進行正常資產管理業務的資產管理公司,沒有金融機構許可證;另一類是專門處理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持有銀行業監督委員會頒發的金融機構許可證。
投資銀行業是一個不斷發展的行業。在金融領域內,投資銀行業這一術語的含義十分寬泛,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包括了投資銀行業務范圍寬泛的金融業務;而從狹義的角度來看,包括的業務范圍則較為傳統。
狹義的投資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的狹義含義只限于某些資本市場,著重指一級市場上的承銷、并購和融資業務的財務顧問。
廣義的投資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的廣義含義包括眾多的資本市場活動,即包括公司融資、兼并收購顧問、股票的銷售和交易、資產管理、投資研究和風險投資業務。
四:資產管理計劃是基金嗎
??券商設立的非限定性集合理財計劃接受單個客戶的資金不得低于10萬元,而設立的限定性集合理財計劃接受單個客戶的資金不得低于5萬元。2、產品投資比例不同:券商集合計劃投資范圍最低可以為0,而基金都有持倉下限,尤其是股票型基金最低持倉下限為60%。3、投資范圍:券商集合計劃的產品投資范圍更廣泛,如FOF(基金中的基金)作為基金精選產品,通過專家二次精選基金,能有效降低非系統風險。
五: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是基金嗎
6月15日,由中國證券報主辦的“2022中國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金牛獎”評選正式啟動,相關券商資管機構開始報名。
“金牛獎”是中國證券報傾力打造的品牌,目前已覆蓋證券公司、銀行理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海外基金、股權投資、保險投資、上市公司等領域,是中國資本市場最具公信力的權威獎項之一。
資管新規下,券商資管行業朝著回歸本源、主動管理轉型,取得了積極的變化和效果。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券商及其子公司私募資管計劃規模為8.24萬億元。近年來,券商資管總規模從峰值穩步下降,而主動管理資產規模占比穩步提升,去通道效果顯著。

隨著大集合管理業務操作指引的出爐,證券公司資管的主動管理能力更受考驗,開始成為資管業務轉型發力的主要方向。從證券公司資管業務結構來看,資管新規使通道業務壓縮,證券公司主動管理能力成為發展資管業務的關鍵。“2022中國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金牛獎”評選的宗旨為推動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倡長期穩定回報能力,引導投資人理性投資理念。
獎項設置及參評條件
“2022中國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金牛獎”的評選對象為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人。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含:參公管理資管計劃、券商公募產品)與小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分別進行評選,管理人評分為所有資管產品合并后評分。
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產品獎項
按評選年限劃分為:“五年期-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三年期-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年度-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按投資類型劃分,單只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評選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FOF/MOM型等四大類計劃;每一大類計劃滿足條件的參評產品數量應不少于10只。
參評的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應是由管理人獨立投資決策、實施主動投資管理的計劃,并需符合以下條件:
投資類型方面,屬于以下類型: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FOF/MOM型;投資運作期方面,滿足基本建倉期的10天后,具有與參評期限相對應的完整的會計年度,即截至2021年12月31日,參評一年、三、五年期獎項的計劃的實際運作時間不得短于12個月+10天(2020年12月21日以前設立)、36個月+10天(2018年12月21日以前設立) 、60個月+10天(2016年12月21日以前設立)。
其他方面,根據評選規則要求的其他條件。在評選年度內,因違法違規行為受到行政處罰或刑事處罰的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原則上不參與該年度評獎。
券商資產管理人的公司獎項
分為:“五年期-券商集合資產管理人”、“三年期-券商集合資產管理人”、“年度-券商集合資產管理人”、“年度-新銳券商集合資產管理人”、“年度-海外券商資產管理人”、“年度-券商資管社會責任獎”。
報名信息
符合報名條件的機構請在中證金牛座APP
報名截止時間為2022年7月3日。報名機構在參評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
聯系電話:
13522386121(趙先生)
18221995261(林女士)
18600502428(徐先生)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