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中性策略是指同時構建多頭和空頭頭寸以對沖市場風險,在任何市場環境下均能獲得穩定收益。股票市場中性策略包括統計套利和基本面套利兩個基本類型。
統計套利是一種基于模型的中短期投資策略,使用量化分析和技術分析方法挖掘投資機會,該策略又分為成對交易、母子公司交易和多類型交易;基本面套利主要是在某一行業內構建投資組合:買入行業內龍頭企業、同時賣出行業內有衰退跡象的企業。
沒看懂?舉個例子吧:假設你進了一個賭場,美女擲骰子,眾賭徒圍繞。規則是簡單的押大押小。
認為開出來的會是“大”的,自然就要押大;
認為開出來的會是“小”的,自然就要押小;
但有一個人不一樣,他先押了一份大;又押了一份小。
你問他:那你賺什么?
他說:“至少我肯定不虧啊!”
你肯定覺得這個人是個瘋子。但人家說的話倒是沒錯,開出來是“大”,他大的賺,小的賠;開出來的是“小”,他小的賺,大的賠。
所謂的“市場中性”,其實就是這樣一個瘋子的策略。
(一) 市場中性”策略如何**?
在中國,雖說也有融資融券,但是基本上都是融資為主。2020年7月2日,兩市融券余額(賣空)為353.04億,融資余額呢,11550.11億元。
于是國內的市場中性策略,基本上就是構建一個股票組合,同時做空股指期貨。目前常見的做空工具就只有:滬深300=if,上證50=ih,中證500=ic股指期貨。
假如你做了100萬的多頭股票組合;同時下了價值100萬的滬深300空頭合約。
1個交易日內,你的組合漲了8%;而滬深300漲了5%;那你的收益就是3%。
反過來,你的組合跌了5%,但滬深300跌了8%,那你還是賺的,收益還是3%。
說白了,市場中性策略中,因為目前的做空工具有限,基本都和市場(指數)聯動。**的核心秘密在于,你的多頭組合,比你掛鉤對沖的標的,要“漲得多,跌得少”。
(二) 市場中性策略適合哪些人?
市場中性策略的基本邏輯是在買入一籃子股票多頭組合的同時,持有空頭工具如期權、股指期貨等,以對沖市場的Beta風險,力爭追求絕對收益(Alpha),而不承受市場風險(Beta)。
國內市場中性策略一般基于多因子模型和統計套利模型兩大類。多因子模型將組合投資看做是因子的組合(如行業、規模、成交量、價值等),投資組合的風險/收益被拆解為一系列因子,但是這個策略對模型本身的邏輯性、穩定性要求比較高;統計套利模型則是主要基于對歷史數據(估值、財務數據等)的統計分析,依據相關變量的概率分布,捕捉其中的大概率機會,不過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加,尋找這樣的機會變得更加困難。
要說明的是,“市場中性策略”并不是一個最**的策略。
原因也簡單,一般認為,證券投資所獲得的收益分為兩部分:來自市場的平均收益(β收益)以及獨立于市場的超額收益(α收益)。
市場中性策略,本質上是要剝離掉系統性風險的影響,β收益會被對沖掉,市場好的時候,自然比單純的股票多頭策略收益要低。凈收益=總收益-β收益
但是,由于無論漲跌,都有市場平均水平給你兜底,市場中性策略最大的優點就在于“回撤小”,一般要控制在3%以內,無懼市場波動。
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要在權益類里面找一個“固收替代”,我個人可能認為市場中性是很好的選擇。適合對價格敏感的投資者,喜歡債券的30度凈值曲線。
(三) 市場中性策略的不足
說了這么多,還是要客觀地講一下策略的不足。
1. 市場中性是低風險策略,掙不到大錢
因為已經把市場波動都對沖掉了。
從上圖能看到,在從2013-2020年,這種策略是跑輸對沖策略和套利策略的。更別提股票多頭策略。
而且這是一個常態,就跟股市漲到6000點,銀行理財還是沒到5%一個道理。

市場中性策略適合風險承受能力中等的投資人。勝在曲線穩定,保持純債的曲線波動,但是比純債收益率高。
2. 量化選股的市場中性策略會有較高的交易成本
因為量化選股比主觀選股的交易要頻繁得多。
量化選股的基金,一般會同時持有幾十只股票,而且即使是規模比較大的基金,平均持有周期也就一兩個星期,平均兩三個月就會換一次倉。
所以可以說每天都會有交易,每天都有交易費用。更不要說規模小、做日內交易的基金了。
相比較而言,主觀選股的基金不會持有超過20只股票、持有時間也比較長,這部分的成本就少很多了。
所以,市場中性策略適合10億規模以下的中小型私募基金。
3. 市場中性策略存在資金使用效率的問題
因為股指期貨是要交保證金的。
目前股指期貨的保證金比例是10%~15%。
比如1個億的資金,預留5%左右用于日常贖回,剩下的9500萬并不能全都買股票,因為每買進1000萬的股票,就得準備100~150萬去開期貨的空倉,如果組合的β值很高,就還要更多。
所以大部分市場中性策略基金的資金使用效率在83%左右。
也就是說,管理人掙來的超額收益,是要打個八折的。
4. 市場中性策略面臨基差風險
基差,指的是同一資產的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之間的差額。
我們前面說過,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之間相差一個無風險利率。所以當期貨臨近到期時,基差應該接近于零。
但是在期貨合約到期前,期貨價格除了受到現貨價格的影響,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偏離現貨的走勢。
這種偏離使基差不那么穩定,也就產生了基差風險。
造成期貨價格偏離的原因有很多,具體的股指期貨,我認為主要有市場預期和流動性兩個問題。
比如大家都預計未來大盤會跌,就會有更多的人在期貨市場做空,導致期貨價格下跌的幅度遠大于股票指數。對沖的效果就會不如預期。
再比如市場流動性不夠,在合理價位上開空倉沒有交易對手,那就只能降價成交,自然也會影響對沖結果。
所以,期貨市場容量越大、交易越活躍,有更多的短期資金或投機資金參與進來,基差風險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
(四) 真偽“市場中性”
看看市場中性策略基金的曲線:
非常漂亮的“平滑上升”曲線,都快趕上債基了。雖然收益率不一定是最高(3年38%),但“無懼漲跌”幾個字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是,不是所有的市場中性策略都能走這么好,整體走勢,曲線越“陡”,越不“中性”。可以認為這樣的基金經理表里不一,不值得信任。
舉個市場中正在發行的使用市場中性策略的基金為例:
新湖巨源阿爾法2號FOF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基金編碼(SJT297)
有購買的聯系本人
阿爾法1號產品是公司本著負責的宗旨,自有資金按策略跑實盤。然后全盤復制,對外募集阿爾法2號產品。可以看到,底層雖然是股票,但是使用一系列量化對沖策略后,凈值曲線走的就像純債型基金一樣,平滑,回撤超低,2號最大回撤0.17%。無懼牛熊,穩定收益。這就是量化對沖,計算機程序化交易的魅力!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