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晚間,“第一妖股”張家港行發布公告,因公司股票收盤價格近期漲幅較大,自2017年1月24日至今,五次達到深圳證券交易所規定的股票交易異常波動標準。鑒于上述情況,公司股票自2017年3月17日開市起停牌,待公司完成相關核查工作后公告并復牌。
從4.37元/股的的發行價,到如今的29.45元/股,漲了幾乎6倍的張家港行,算的上是近期最為匪夷所思的妖股之一。那么究竟是什么支撐了它走出如此妖異的走勢呢?
何以為妖,又是何人推波助瀾
總結下來張家港行“成妖”似乎是與這樣的幾個因素相關:發行價低、流通盤小,籌碼高度集中……
作為5家同一批上市的農商行之一,張家港行4.37元的發行價僅高于常熟銀行的4.28元位列倒數第二。此外,張家港行有著1.81億流通股,較少的流通股和較低股價的組合為其股價的爆炒留下了足夠的炒作空間。
打新時的連續漲停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不過,張家港行在開板之后卻仍然漲了2.5倍,簡直是漲到讓人開始懷疑人生。
從數據上來看,87只今年上市的新股,在上市后在開板后有77%的股票進一步上漲,平均漲幅達22.71%。這其中,游資充當了本輪次新行情最大的推動力量,在張家港行的龍虎榜上,幾乎聚集了所有一線游資的席位。
如今,張家港行的市盈率已高達80余倍。即使是在當初6000點的大牛市當中,銀行股達到的歷史最高估值也不過是47.9倍。這實在讓人難以用理性的目光去看待這樣的一只銀行股,用“妖股”來描述張家港行可謂是名副其實。
有券商近期專門發布了關于次新的專題研報,指出此類股受寵的三大理由。1)題材新穎,具備稀缺性,符合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變遷的大趨勢。2)流通市值小,市場關注度高,資金易于聚集。3)上市不久,不存在高位套牢情形,而大股東則處于限售期,股價遭拋壓打擊壓力較小。
但這樣的理由足以支撐一只次新上漲多久呢?次新股的爆炒顯然也與監管層所期望的理性市場,價值投資背道而馳。在一路向上的過程中,“聰明人”不斷的涌入市場,而總有人是要接下“最后一棒”的。

是炒的火熱的妖股,也是“燙手的山芋”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漲勢喜人的很,張家港行自上市以來的換手率看著卻是讓人心驚膽戰。從1月24日上市交易以來,截至3月16日,張家港行的換手率達到了868.3%,也就是說張家港行的流通股在不斷的進行著“接鼓傳花”的游戲。
那么作為這場危險游戲的主角,從張家港行主營業務我們可以看出,其服務的主要是中小微企業。而規模小、抗風險能力較弱是中小微企業的普遍特性。與此同時,張家港行的主要貸款客戶主要集中在張家港地區,從貸款行業投向來看,截至2016年6月30日,張家港行貸款行業集中度相當的高。該行向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發放的貸款分別占公司貸款總額的40.99%,16.95%,及9.97%。這里就需要說明一下,要知道,制造業可是張家港行不良貸款的高危區!
在制造業當中,紡織業的不良率則更為嚴重。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紡織業的不良貸款率上升了13.67倍。對應的數據是,張家港行近三年的不良貸款余額及不良貸款率也是連年飆升。
不僅如此,回顧張家港行近三年來的凈利潤數據,也是連年下跌。最嚴重的2014年,跌幅曾超30%。2013年末,張家港行的營業利潤還有11.7億元左右,而2015年末,就只剩7億元了,是上市銀行中最少的。從2013年末到2015年末,張家港行的營業利潤同比增長率分別是0.63%、-30.46%、-13.14%,在A股25家銀行中,分別排在倒數第二、倒數第一、倒數第二。2016年的數據仍無起色,張家港行對此給出的解釋是,為了應對壞賬準備,提升了資產減值幅度,因此蠶食了利潤。
這樣來看,業績并不足以支撐張家港行成為業界翹楚。不禁讓人懷疑,張家港行兩個月6倍漲幅的背后是否僅是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那么,現在仍持有其股票的人會不會正手握一塊“燙手的山芋”呢?
牛頓曾說,“我可以計算天體運行的軌道,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在股市里,不知道有多少貪婪之下的瘋狂,更不知有著多少看似美麗的陷阱。隨著今日A股市場尾盤劇烈殺跌,次新股、銀行板塊跌的最狠。很多人在股吧里感嘆,張家港行用停牌躲過了大跌。那么明天這場好戲還將如何上演?讓我們拭目以待好了。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