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次產業理論提出的背景?
六次產業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日本。日本提出發展“六次產業”的初衷,是為了將更多的增值收益保留在農業,促進農戶收入提高。
日本農協綜合研究所所長今村奈良臣認為,要提高農民的收入必須采取產業鏈整合的方式。
1994年他首先提出農業“六次產業”的概念,認為農業不僅是農畜產品生產,還包括與農業相關聯的第二產業(農畜產品加工和食品制造)和第三產業(流通、銷售、信息服務和農業旅游),即六次產業:第一產業X第二產業X第三產業。
只有各產業間的合作、聯合與整合,才能獲得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效益的倍增
2. 合理的產業結構的意義?
其意義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調整產業結構是我國實現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條件。新中國成立后的60多年歷史經驗反復證明:什么時候產業結構嚴重失衡,經濟就得不到穩定持續發展。 第二,調整產業結構,是提高經濟效益的一個主要途徑。因為產業結構嚴重失衡意味著經濟效益的大幅下降。 第三,調整產業結構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工業過多的低水平的重復生產相聯系的。所以,當前調整產業結構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淘汰這些低水平的工業生產。顯然,這有力地促進企業由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生產方式的轉變。 第四,調整產業結構是擴大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調整產業結構,優先發展第三產業,使其增長速度適當快于工業,對于當前擴大就業就有重要的意義。 第五,調整產業結構是改善人民生活的一個重要物質基礎。當前調整產業結構,適度控制主要提供投資品的重工業增長速度,加快發展提供消費產品和消費服務的農業、輕工業和第三產業,就能為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提供充裕的物質基礎。 第六,調整產業結構,也是降低能耗物耗,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抓手。當前我國能耗過大,環境污染嚴重,生態趨于惡化。其直接的主要根源,就是工業發展過快,特別是高能耗、高物耗的工業發展過快。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其能耗和物耗以及對環境的污染就要小得多。所以,當前調整產業結構,在夯實農業基礎的同時,加速發展第三產業,對節能減排,減輕環境污染,改善生態,也有很大的意義。 第七,調整產業結構,是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穩定擴大出口,而且可以提高國際競爭力。
3. 在全國第一個以什么立法的形式?
在全國第一個以地方人大立法的形式對產區進行保護。
寧夏頒布了《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保護條例》,在全國第一個以地方人大立法的形式對產區進行保護;寧夏成為中國第一個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省級觀察員;賀蘭山東麓是中國唯一一個實行酒莊列級化管理制度的葡萄酒產區。
1984年寧夏葡萄產業開始起步,經過30多年發展,寧夏的葡萄酒得到國際認可。截至目前,全區葡萄種植面積達57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四分之一,是我國釀酒葡萄集中連片最大的產區。在全國十大葡萄酒產區中,最有潛力成為世界優質葡萄酒產區。
產區40款葡萄酒在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城展示3年,成為中國唯一在波爾多葡萄酒城亮相展示的產區。
酒莊在種葡萄的礦區,開發建設運動公園和攀巖館,帶動文化旅游業發展。通過酒莊民宿、酒莊觀星、生態觀光等體驗式旅游,賀蘭山東麓酒莊年接待游客達60萬人次,成為寧夏全域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
葡萄酒產業關系著發展、關乎著生態、關聯著文化,是典型的“第六產業”。根據規劃,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將進一步推進跨界深度融合,以葡萄酒產業為核心,拓展葡萄酒+教育、文旅、體育、康養、休閑、生態等新業態新模式,將葡萄酒產業打造成多產業融合、高綜合產值的復合產業。
法律依據
《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保護條例 》
第一條 為了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以下簡稱產區)資源,保障產區釀酒葡萄、葡萄酒的質量和品牌信譽,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產區內從事葡萄產業項目建設、釀酒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和經營及其相關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產區,是指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產地。
4.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原因?
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不是簡單的將農業、加工業、服務業湊合在一起,而是要實現1+2+3=6,1*2*3=6。所以很多專家把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稱為六次產業的升級發展。因為除了農業、加工業、服務業能夠發展外,還可以衍生出另外三個產業:
一是教育產業,通過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事體驗、農業研學、農業科普等方式,讓城里人了解農業、了解農村、了解農民,實現農業與教育的產業升級。
二是生命產業,主要是通過鄉村醫養、老養、康養項目的建立,農業作為生命產業的基礎產業,既能增值,也能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三是鄉村文化產業,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挖掘與傳承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如鄉村建筑文化、服飾文化、美食文化、婚慶文化、習俗文化、宗教文化、游戲文化等,這些不僅能增收,還能促進城鄉融合文化產業的發展。
5. 第六產業有哪些行業?
就是通過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即不僅種植農作物(第一產業),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第二產業)與銷售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第三產業),以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為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開辟光明前景。因為按行業分類,農林水產業屬于第一產業,加工制造業則是第二產業,銷售、服務等為第三產業。“1+2+3”等于6,“1×2×3”也等于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內涵。

6. 什么是休閑產業旅游?
休閑旅游,是指以旅游資源為依托,以休閑為主要目的,以旅游設施為條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觀和服務項目為內容,為離開定居地而到異地逗留一定時期的游覽、娛樂、觀光和休息。
與一般的外出旅游不同,休閑度假具有自己的特點:
修身養性
讓身心放松是度假旅游的基本要求。休閑就是要在一種“無所事事”的境界中達到積極的休息。泡溫泉休閑旅游
因此,在緊張工作后到心儀的度假地度假,或游泳、或閱讀、或徜徉于海濱、或躑躅于森林草原、或置身于溫煦的光下,使身心完全放松。這種放松,完全有別于常的工作節奏,是一個身心的調整。
目的地重復
度假旅游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游客對其認同的度假地具有持久的興趣和穩定的忠誠度,甚至對一家自己喜歡的度假酒店也有非常穩定的忠誠度。有的游客一生中的度假地可能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地方,一個度假地一生中可能去很多次,因為度假客對度假目的地帶來的熟悉感、親切感非常在意,很關注外出度假感覺和在家里生活感覺的內在聯系。因此,度假目的地就會擁有一批穩定的回頭客群體,這一群體越龐大,度假地服務的針對性就越強,針對該群體提供服務的人性化程度就越高。重復地到達同一目的地這一特點意味著度假目的地在經營方面須培育和保護游客的忠誠度,努力爭取每一個“頭回客”,使其變為“回頭客”,促進游客對該度假區的品牌忠誠度,成為該度假區的終生客人。
消費能級高
從世界旅游發展規律來看,當人們在擁有滿足生存需要的收入和足夠的閑暇時間后,就會考慮旅游消費,觀光旅游便應運而生。隨著收入水平提高、閑暇時間增多、文化品味提升,休閑度假旅游在一些發達地區一些高收入人群中逐漸興起,這種情形決定了休閑度假旅游者的消費能級的增高,且相對于觀光旅游而言,在目的地停留的時間比較長,而且會產生重復消費,是很值得開發的市場。
一地停留時間長
度假旅游與觀光旅游的重要區別,在于度假旅游對目的地的指向比較集中。與觀光旅游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價值心態不同,休閑度假者則往往在一個地方停留較長的時間,而且消費的目的性非常明確。目前國內雖然仍以觀光旅游為市場主體,但觀光向休閑度假過渡的現象已經出現,休閑游的市場開始逐步形成。例如以前游客到海南島,主要是觀賞椰風、海韻景觀,現在逐步轉變為投身于椰風、海韻的情境中,并獲得放松身心的享受。
要求交通便捷
與觀光游更加關注經濟成本相對比,休閑度假游更加關心時間成本,休閑旅游交通
即追求從客源地到目的地交通上的低時間成本和快捷性。因為度假旅游并不主要關心旅游交通過程中的觀賞效應,更關心盡快進入休閑狀態,提高度假的質量。因此度假目的地與客源地的距離不應太遙遠,一般追求“點對點”的直接交通方式。如西班牙之所以成為歐洲首選的度假地,除了陽光、沙灘營銷出色以外,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自助、半自助方式
和觀光旅游的組團出行不同,休閑度假游更偏好于自助式旅游或半自助式旅游(僅通過旅行社安排機票、酒店)。在出游單位上,家庭朋友出游的比例明顯增高。散客與家庭式的旅游在國際上是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興起的,目前在中國也逐步成為一個重要方式,這就對現有旅游企業的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層次豐富
度假游客群體的產生是在觀光客群體中逐漸成熟轉變的,度假游客旅游消費的進一步成熟會產生更高的文化需求,這是因為游客的體驗已經不僅是到森林度假區呼吸新鮮空氣,或者去溫泉度假區洗溫泉浴,而是更加追求度假地的文化氛圍和內涵。因此,如果度假地經營能夠在文化層次上滿足游客的多方要求,度假地的度假文化就會逐步成熟,就會成為鞏固度假客對目的地忠誠度的驅動力。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