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風險管理的關系
風險管理是預防型管理,安全管理(廣義)就是事故預防。事故原因包括個人和組織層面的不安全行為和不安全物態,要預防事故必須解決這兩個方面的原因,所以安全管理(廣義)包含解決不安全物態的工程手段和解決不安全行為的行為控制手段。
安全管理(狹義)就是事故預防的行為控制手段。風險管理過程是識別危險源、分析其風險、確定風險控制措施,其目的也是為了預防事故。因此,無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安全管理,還是風險管理,其目的都是預防事故。從這一點上講,風險管理實質上就是安全管理。
風險管理的過程是風險識別、分析風險等級、確定風險的控制措施。風險識別的英文多用hazard identification,中文實際上叫做危險源(hazard)識別更具體和明確。這樣就可以將風險定義為危險源的危險程度,這個危險程度用其引起事故的可能性和其可能引起事故的嚴重性的乘積來衡量,可能性和嚴重性都可以人為地規定出若干等級,然后計算出風險值。
我國風險管理、隱患排查所用的方法,其實質都是Risk Management的方法,大體分三個步驟,都是識別,即查找;分析其風險,按風險大小分解分類等;實施控制。
分析危險源的風險,實際就是計算出所識別出來的每個危險源的風險等級。根據每個危險源的危險等級,就可以確定控制這個風險等級的措施。

那什么是危險源?如何識別它呢?
危險源是可能造成人員傷害、財產損失、環境破壞等事故后果的因素,含物質與能量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等。事故后果是由事故造成的,所以危險源實際上是造成事故的各種因素,是事故原因,對于尚未發生的事故而言,可能的事故原因就是危險源,對于已經發生的事故,事故的原因就是危險源。
因此,識別危險源就是發現事故可能的原因,而發現事故原因必須靠事故致因理論或者事故致因模型,這就在理論上指出,識別危險源的方法是用事故致因模型作為工具的。
識別危險源的實用做法是,對于預防型管理(事故發生之前),用事故致因模型作參照,事故致因模型中,事故之前的內容就是可能的事故原因,查找可能的事故原因就是危險源識別;對于事后管理(事故發生后汲取教訓,為預防類似事故提供借鑒),分析事故案例,得到已有事故的原因,控制其風險,作為預防未來事故的手段。總之,事故致因理論是危險源識別的基礎。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