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套房商貸利率折扣縮至9折
首套房商貸利率優惠的減少,會否導致二套房商貸利率水平有所提高?“按照以往規律,二套房房貸利率水平應該是不變的,仍然保持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10%。”上述國有銀行個貸部人士說。
未來8.5折房貸利率優惠或難覓
始于去年9月底的樓市調控浪潮仍在發酵,各地接二連三出臺的限購、限貸政策讓樓市成交量和房價數據由升轉穩。
房貸作為購房的重要一環,被視作調控的關鍵著力點。央行曾在去年10月召開的會議中強調,各商業銀行要理性對待樓市,加強信貸結構調整,強化住房信貸管理,控制好相關貸款風險。
嚴躍進說,考慮到政策導向,銀行方面放貸將越來越謹慎,不會給客戶提供更加優惠的貸款利率。“需要警惕的是,一些銀行可能為8.5折利率優惠搭售理財產品,這屬于違規行為,相關機構需加強對商業銀行真實利率折扣的監督、檢查力度”。
貸款200萬30年還清 月供增加不到300元
銀行減少首套房的房貸利率優惠,會增加購房者多少資金成本?
中原地產數據顯示,2016年12月,北京市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均價為每平方米38200元。如果購買一個80平方米的房屋,總價大致在305萬元左右,按照首套房最低35%的首付比例,購房者還要貸款200萬元。
以商業貸款200萬元、30年等額本息還款為例。若按照此前首套房商貸利率享受的8.5折優惠計算,基準利率4.9%,執行利率則為4.165%,月均還款額為9739.53元;若按照9折利率優惠,執行利率則提高至4.41%,月均還款額為10027.04元。 利率優惠調整后,同樣貸款200萬元,月供要比之前增加287.51元。
在嚴躍進看來,政策含義非常明確,就是要繼續“收緊”、打壓投機性炒房。“通過提高貸款利率,促使買房者心態更加理性;另一方面,首套房房貸利率相對基準利率還是有折扣的,依然能夠引導剛需市場積極、健康發展。”
法媒稱中國房價飆漲推高家庭債務 或影響經濟
澳新銀行(ANZ)分析師說,家庭債務的飆升使得人們不禁擔心,如果房地產價格出現大幅下跌,許多新的貸款將成為壞賬,并對利率、匯率和商品價格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那么這一切“可能演變成一個全球宏觀事件”。
中國為2017年定下的經濟增長目標是6.5%-7%,得益于大城市房地產價格的飆升和一股寬松的信貸潮,這一目標差不多已經實現。
陳龍說,但讓貸款以這樣的速度增長,將帶來“巨大風險”,可能會成為一個“自我毀滅的戰略”。
據政府頂級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估算,去年底,中國包括房貸、金融債和政府債在內的整體債務為168.48萬億元人民幣(合25萬億美元),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的249%。
但轉型過程被證明是痛苦的,經濟增速處于25年來的低位,關鍵指標徘徊于平均水平以下。
東方資本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安德魯·科利爾說,“急于”保持GDP增速穩定的當局已經將消費者作為一個融資渠道,因為“許多銀行和公司資本已經告罄”。他說,消費者個人已經用汽車、藝術品、房產等資產作為抵押,轉向典當行、網絡借貸及其他非正式放貸機構借錢消費。
標普全球評級公司說,加上網絡借貸,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的借貸規模超過了5500億元人民幣,投機性投資的風險增加。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分析師李峰(音)說:“從全局看,家庭債務仍處于安全范圍。”他還說,未來三至五年中的風險不高。
不過,科利爾說由借貸推動的消費是一個“危險游戲”,因為當資本流動放緩時,資產價格有可能崩盤,特別是在中國的中小型城市中尤其如此。這將帶來房地產開發商、小型銀行甚至一些村鎮的違約。(編譯/林朝暉)
一名男士站在深圳市南山區的住宅前。(新華社發)

英媒稱香港人臨終仍要牽掛房價:不愿親人在家離世
香港死亡質量低
老人難以“安心、自然”去世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黎可欣認為,應推行“醫社合一”使社會跟醫療界緊密合作,還要做好寧養服務、臨終安排,讓老人活得精彩,安享“盛齡”。但可惜的是,當前香港生命教育不足,即使醫社合作也未必能讓老人安心而去。“現時養老院多向病人解釋有關‘終止無效治療’協議,即臨終彌留之際不用急救。但即使病人已簽署,當有老人瀕臨死亡時,我們喚來相熟醫院派出醫護車前來,其醫護人員按職責仍為臨終老人做心肺復蘇,令死者難以自然去世。”老年學顧問護師鄭寶寶稱,養老院與鄰近醫院是有合作的,但需要努力磨合一下。
“部分救護員救人心切,替老人急救時仍用力去搓,真有可能把肋骨搓斷,死前要痛苦一番,”另一位社工說。據外國法例,當老人簽署了相關協議,救護員便會遵守規定,令臨終病人無須承受不必要的折騰。
所謂安樂死,是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蓄意及直接使用藥物,使其無痛苦地離世。香港并沒有“安樂死”,這有別于上述兩種方法。于是,有些患了絕癥港人飛到歐洲尋求安樂死,目前歐洲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部分美國的州可以執行安樂死。
港人忌諱親人家中去世
殯葬服務良莠不齊
英媒:經合組織警告稱發達國家房價過高 或將大跌
曼說,包括加拿大和瑞典在內的許多國家,出現商業地產和住宅價格“非常高”、“與穩定的房地產市場不一致”的情況。
她還說,英國房產價格自脫歐公投以來出現的下跌可能“對英國有好處”,前提是如果這次調整主要由外國投資者承擔。
曼說:“我們已經開始看到英國房地產價格出現了一些變化,(特別是)在倫敦市場。”
康特里維德公司的研究顯示,在英國銷售的售價超過要價的房屋數量在過去一年中已大幅減少。2016年1月,倫敦出售的房屋中有41.5%售價高于要價。但在11月,這個比例下降到23%。從全國范圍來看,跌幅不太大:從3月的29.8%降至11月的23.1%。
這些數據表明,英國住房市場可能處于拐點,2016年全年的交易活動在放緩,特別是在首都倫敦,賣家已接受較低的報價,而買家則因脫歐公投的不確定性而選擇離開市場。
盡管去年的房價并沒有下跌,但由于人們都不愿買房,交易活動有所放緩。康特里維德公司的研究主管約翰尼·莫里斯說:“市場上現在的競爭程度不一樣了。”
歐盟的金融風險監管機構最近警告說,包括英國在內的八個國家的房地產市場在低利率環境下有過熱的風險。
英格蘭銀行上月也警告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家庭財政狀況改善的局面“可能已經結束”。
經合組織的曼女士說,在過去幾年里,加拿大、新西蘭和瑞典等國家的房價迅速上漲。
雖然這些國家中許多已經推行旨在降低金融風險的政策,包括強迫買家準備更多存款和設定借款限額,但曼提出,房價大幅下跌也可能使家庭支出減少。
經合組織最新的經濟展望報告警告說,如果投資者“一直押注價格將會因貨幣政策的支持而繼續上漲”,那么高估的房地產市場初期出現的價格調整“可能被拋售行為放大”。
倫敦一條街道上的售房廣告。(法新社)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