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派投資創始人周良日前在接受《證券日報》專訪時示意,公司投資的核心理念是超額收益來自于市場無效的地方。希望能做到年化20%的收益率。
去年少數派投資的四大方向挑選上沒有變化,主要為銀行、保險、地產和制造業大型龍頭企業,但進行了個股微調,投資搭配中配置了進攻型和防守型的藍籌。“目前市場各自對大藍籌的定義不同,與其他私募基金的重倉股作過對比,發現重合度很小。除了低估值高分紅,在挑選大藍籌時很強調高確定性和可持續性。”周良示意。
不過,大藍籌強勢風格周期從2016年下半年始已持續兩年,還能走強多久?周良判定大藍籌這種強勢風格周期還遠遠沒有結束,原因在于市場對其熟悉還存在諸多誤區。他從市場供求結構、籌碼稀缺性、交易對手、估值等維度進行了論證。
周良示意:第一,供求關系。從籌碼供給端來看,無論是新股發行老股增發,還是大小非減持,這些股票供給增量幾乎全部集中在中小盤股。而資金需求的都是大藍籌,原因在于現在增量資金不是營業部的中小投資者,而是外資,MSCI指數、滬深港通、保險資金等,還有一些價值型的公募私募。雖然這兩年市場低迷,但外資流入在不斷加速,滬深港通累計流入值已經6000億人民幣。
第二,籌碼稀缺性。大多人的誤區是覺得大藍籌籌碼動輒幾千億元以至上萬億元,怎么可能稀缺?工商銀行1.9萬億元的流通市值,但細心分析它的持股結構,前十大股東持股占比96.28%,真正的A股自由流通市值是3%左右,只有600多億元,這就是你在A股能買到全世界最大銀行的量。而且這不是個案,四大行加在一起才2000億元市值。把市場上公認的三十幾只大藍籌加在一起,流通市值才2萬億元,現在的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流通市值是6萬億元,所以大藍籌是很稀缺的。
第三,交易對手的行為。由于公募基金數據每個季度都要宣布,比較透明,而且樣本數很高,長期分析研究公募基金持倉結構,發現大藍籌還沒有被超配,而且有些品種被嚴峻低配了。

第四,估值方面,雖然未有前三個因素重要,但放到中國股市歷史的長河、與全世界股票相比,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大藍籌都處于歷史低位,是A股的核心資產。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