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50年代末期美元逐漸開始過剩以來,美國的黃金儲備大量外流,對外短期債務激增,美元的信用基礎發活潑搖。1960年10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生第一次美元危機,美國與其他國家相繼采取了許多措施,以緩解美元的劣勢,如1961年10月設立黃金總庫;1962年3月簽訂“貨幣互換協定”等。但是60年代中期越戰爆發后,美國的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黃金儲備繼承下降,各國分分預期美元會升值。1971年5月,再次爆發美元危機,美元升值之勢無可挽回。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被迫公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美元兌換黃金,終止每盎司35美元的官方兌換關系。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固定匯率制宣告崩潰。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
1,“特里芬難題”
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在1960年就指出,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承擔兩個責任,即保證美元按官價兌換黃金、維持各國對美元的信心和提供充足的國際清償力(即美元)之間是相互矛盾的。要滿意世界經濟增長需要,國際儲備必須有相應的增長,而這必須有儲備貨幣供給國——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才能實現。但各國手中持有的美元數量越多,則對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兌換關系越缺乏信心,并且越要將美元兌換成黃金。這個被稱為特里芬難題的矛盾最終使布雷頓森林體系無法維持。
2,匯率體系僵化

各國經濟發展的起點不同,發展程度與速度也不同,客觀上要求有順應不同國情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不同的問題,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固定匯率體系限制了國別經濟政策的作用。
3,IMF協調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能力有限
由于匯率制度的不合理,各國國際收支問題日益嚴峻,大大超過了IMF所能提供的財力支持。另外,在IMF貸款條件中,發展中國家處于及其不利的地位。從全球看,除了少數國家的國際收支為順差外,絕大部分國家出現了積累性的國際收支逆差。現實證實,IMF并不能妥善的解決國際收支問題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