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近, 以購買力平價(PPP)匯率計算,超過美國和歐盟。假如你忘記了你的大學經濟課程中的PPP是什么,這是一個用于計算GDP的假設率,它只是讓每個人都處于相同的競爭環境中。換句話說,假如中國和美國都消費10個小部件,即使中國能夠以更低的價格消費它們,它們也算作相同的產量。現實上,中國幾乎把他們所有的主意都變成了領導者,這一現實并不令人驚訝,因為中國人采取了更加刻苦的戰略。
作為中國制造2025政府計劃的基石,機器人技術在通過自動化晉級中國的消費技術,以引導中國工業從消費數量轉向消費質量。中國的機器人安裝(2016年安裝了90,000臺)占全球總數的三分之一。
雖然機器人的絕對數量是世界上最高的,但中國機器人的數量占所有工人的百分比很低。這意味著有充足的擴展空間。雖然中國對機器人的需求很高,但大部分需求都由Fanuc,Kuka或Yaskawa等機器人領域的國際市場領導者填補。中國為期5年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計劃旨在解決這一問題,并計劃到2020年每年消費10萬臺工業機器人 - 這些國產機器人已經在海內工廠占有一席之地。
以下是股票市場上的的中國五大機器人品牌
1.上海新時達(STEP)電氣公司(股票代碼002527)
上海STEP電氣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市值僅為8.7億美元的小型公司,為焊接,包裝,建筑和機械加工等行業提供工業機器人以及控制系統和軟件。
上海STEP的強盛研發工作以其技術中央為中央,該中央提供機器人技術的博士后研究機會,目前已獲得100項專利。該公司還與俄羅斯人合作,在新西伯利亞消費工業機器人。該項目運用在中國組裝的零件,提供通用6軸工業機器人的裝配消費和逐步定位。上海STEP也在擴大產能,計劃建設一個年產10000臺的新工廠。為了達到這個數字,STEP在2017年上半年消費了1200臺機器人,現有工廠全速運轉。這意味著一旦新工廠完工,他們的產量應當幾乎翻兩番。
2.遼寧沈陽新松(SINSUN)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股票代碼:300024)
自2009年10月上市以來,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的市值為42.3億美元。 新松為汽車,摩托車,工程機械和電子裝配行業銷售工業機器人和自動裝配和測試消費線,通常作為完整的制造鏈解決方案。除了重工業應用,SIASUN還開發了可與人類合作的協作機器人,地下救援機器人以及用于口譯,送餐,信息共享和療養院的人形助手。
去年,經過5年的發展,新松開設了價值3.03億美元,占地34萬平方英尺的工廠,每年將消費10,000套機器人 - 與競爭對手,以同樣的速度擴大產能。
伴著新松并購韓國SHINSUNG公司的工廠的FA項目,新松全面進軍面板顯示自動化裝備,半導體自動化裝備,半導體自動化裝備。SHINSUNG成立于1977年,主要有半導體裝備,物流自動化和太陽能三大板塊,尤其在半導體與面板方面有較高的知名度,主要客戶為三星,LG,天馬,京東方,天馬等業內知名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居前五。
人形雙臂服務型機器人
新松工業型機器人
3.浙江萬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萬豐汽車控股集團子公司,股票代碼:002085)

浙江萬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萬豐汽車控股集團的子公司,市值約為48億美元。它們提供了一種十分特別的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用于不含鐵的壓鑄材料。他們的母公司每年消費4000萬套鋁合金輪轂,因此對裝備也有內部需求。 2016年,浙江萬豐科技收買了美國機器人制造商Paslin的技術,并在美國設立了客戶群。萬豐的自動化部門顯然處于擴張模式,但在控股公司的保護下進行交易,因此股票無論如何都不是純粹的投資。這是一個很好的討論公司如何將其機器人能力作為競爭優勢轉移到內部。
雖然上述公司正在擴大消費能力以利用海內增長,但其他行業的大型企業正在內部進行機器人消費,就像亞馬遜在2012年收買Kiva Systems一樣。除了滿意內部需求外,這些部門也具有重要意義。他們可以用來成為主要機器人供給商的專有技術和研究能力。在內部采用工業機器人的公司的一些例子是美的和富士康。
4.美的集團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0333)
美的集團成立于1968年,從那時起,該集團已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生產電器和空調系統制造商,營業額達到560億美元。該集團2017年第三季度的收入為100億美元,并且擁有更多超過190個國家以及亞馬遜。美的已于2016年收買了德國工業機器人領導者KUKA 94.5%的股權,并計劃將庫卡用作自己的自動化平臺,并共同開發協作式生產機器人。
5.富士康科技有限公司(股票代碼:2354)
富士康科技集團成立于1974年,是一家中國臺灣省跨國電子制造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合同制造商。以制造iPhone和其他各種蘋果產品而著名,它是全球收入第四的科技公司。
富士康目前每年消費10,000個Foxbot用于內部生產,到目前為止已在中國工廠安裝了40,000個Foxbot。這導致削減了60,000個工人崗位,一次性解決了可持續性和勞動力問題。
目前,從更積極的方面來看,中國通過海內供給完成更好自動化的動力已經推動了當前的參與者大幅擴大消費。未來中國的機器人發展可期!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