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美國經濟同比實際上漲4.2%,環比年化下降1.6%;第二季度經濟環比年化下降0.9%,同比上漲2.3%。整個上半年,實現的名義GDP為12.27萬億美元,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同比實際上漲3.2%。
但今年的情景較為特別,通貨膨脹對美國經濟規模的“拉動效應”已遠遠超過了商品和服務實在消費帶來的影響,假如不剔除物價上漲因素,那美國上半年的GDP新增數量達到了1.19萬億美元,名義增長率超過10%。
展望下半年,從環比年化角度來看,美國經濟依然有下跌的可能;但若看見同比,大概率仍會完成上漲。2022年全年,美國經濟規模疊加通貨膨脹因素,達到或突破25萬億美元,可能性很大。
那會不會,達到26萬億美元呢?
在南生有關美國2022年的GDP分析文章中,有部分網友認為:美國經濟同比增長率好像比疫情發生之前的水平更高,疊加愈發高漲的通脹因素,美國GDP完全有可能在今年達到或突破26萬億美元。
這個猜測,南生認為過于樂觀了,理由如下:美國經濟動能,實際上衰減得很快。在新冠疫情快速傳播的2020年第二季度,美國當局也曾采取了較為嚴格的防控措施,生產、投資和進出口因此暴跌。
當時的二季度經濟出現了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最大跌幅”。但從2020年5月份開始,美國各州就陸續啟動“經濟復蘇計劃”,各種防疫措施逐步松懈,在2021年以至與病毒共存了。
與此同時,美國當局采取了規模龐大的激勵計劃,包括增發貨幣和國債,推動美國經濟完成了連續數個季度的環比上漲。但這個動能,在近期衰減得很快,已出現兩個季度的環比下降了。
只是因為“基數效應的差異”,使得同比仍完成了上漲。接下來的第三和第四季度,美國經濟的環比年化增長率假如繼承保持下降勢頭,也將會拖累同比增長率走低。2022年全年,可能會降至2%左右。
其次,通脹持續較長工夫,美國居民的旺盛生產難以維持。短工夫的通貨膨脹,在推動美國居民生產創新高,刺激經濟規模創新高的同時,也在侵蝕著美國居民的財富,進而抑制了后續的生產行為。
通脹帶來的短期刺激效應,讓今年上半年的美國GDP新增數量創下了歷史紀錄。2022年下半年,再重新來一次?這就需要美國居民細心看看他們的錢包,能否承受這種巨大的壓力了。
第三,美國當局也意識到了“持久通脹,最終影響的是美國居民生產”,假如涸澤而漁,最終損失的將是美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能。當前正在采取諸多措施,試圖升高通貨膨脹水平,完成軟著陸。

剛剛宣布的7月份CPI和PPI數據顯示,美國通脹開始下拐——CPI同比增長8.5%,不僅低于6月份,也低于市場預期;PPI回落至9.8%,而6月份還是11.3%呢。美媒示意,通脹“出現了可喜的緩和”。
特殊是之前推動通脹上漲的“罪魁禍首”——能源、食品等商品的物價下降幅度很大。特殊其中的能源價格,環比降幅達到9%。汽油零售平均價格降至每加侖3.99美元,為3月初以來最低水平。
第四,美元指數強勢,進口商品價格下滑,有利于升高通脹。今年一季度,人民幣與美國匯率還在6.4附近徘徊,但現在卻跌破6.8。對美國居民來說,購買同樣數量的進口商品,付出的美元變少了。
總之,我們需要從季度經濟發展動能的轉變,通貨膨脹走勢,美國居民生產的持久動力,美元指數等多個角度分析,不能粗暴地認為“下半年是上半年的翻版”。美國2022年的GDP或許能達到25萬億美元,但到不了26萬億美元。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