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采訪,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或者是一直留在村里,看父輩的傳統種養效益低;或者是進城闖蕩幾年,想回鄉干點事兒;或者是大學畢業后,覺得農村天地大有可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想在種養領域干出點事兒來,但都還沒有選定干點啥。和他們聊天時,他們大多會問類似的問題:你說我干點啥好呢?他們的想法是,不管是種還是養,要選新品種,最好是別人很少種很少養的,稀奇特色的更好。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百菜之中,唯有白菜;諸肉之中,唯有豬肉。這句老話的意思,是說白菜、豬肉不僅好吃,而且可以經常吃,甚至天天吃。瓜果也是如此。瓜,鮮食的,西瓜銷量最大;果,現在很多人家里一年四季可能都有蘋果。
白菜、豬肉、西瓜、蘋果等,因為人們經常吃,市場銷量便很大,種養者便眾多。也正因為如此,種養這些東西,平均利潤不太高,但也沒有大的風險。
早期,筆者采訪過一些搞特種養殖種植的。近幾年,再到那些地方采訪,問起那些人,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早就不干了。當初因為信息傳遞不暢、不快,搞些稀特品種,還能因為從業者少,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獨占市場,從而在短期內獲得高效益。現在進入信息時代,干什么掙錢,很快便眾人皆知。不管什么稀有品種,市場需求量都不會大,一旦種養者跟風多了,那就不是掙多少錢,而是賠多少錢了。

初涉農業的年輕人,想很快干出點動靜,能理解,但不應一門心思想著另辟蹊徑,搞什么最新的或者稀奇古怪的。蹊徑,小路的意思,意味著不大、不寬、不長,這樣的路不好走,甚至走不多遠便沒路可走了。
大多數情況下,稀有品種都不會成為市場上的普通品種。成不了普通品種,市場需求量就有限。這些年來,種養領域新品種層出不窮,可最終能在市場占領一隅的,少之又少。
初涉種養者,可以先從普通品種干起,積累經驗,豐厚家底。干好了,有了技術和經驗,如果覺得某個新的、稀奇、特色的東西,市場前景看好,可以去試試。到那時,哪怕遇到一些風險,也不會連翻本的機會都沒有。
本文源于網絡整編,如有不妥,請聯系站長刪除處理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