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假設滬深300指數收益率為 40%,中債綜合指數收益率為3.5%,那么業績比較基準=40%*80%+3.5%*20%=32.7%。最后得出該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是32.7%,這個是這家基金公司給這只基金設定的一個目標。如果這只基金最后的收益達到了40%,甚至更高,那這部分超額收益的部分就叫做阿爾法。舉個例子,學校年級平均分假設是90分,只要小明達到81分,就算考的還不錯,這個是小明自己給自己設定的一個目標。如果小明最后考了95分,那就是發揮超常了。超常發揮的部分就叫alpha(阿爾法),而beta(貝塔)就是年級的平均分。
在對抗通脹,子女教育經費,提供生活保障,改善生活品質,老年退休準備等方方面面,理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在紛繁的投資工具面前,投資者又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品種呢?
我們知道人生在不同生命階段有不同的收入和經濟壓力,在我們配置相應的理財產品之前,要對自己的風險偏好,資產狀況以及理財目標等,作好投資規劃,而我們在投資規劃通常要注意四個基本原則,一是善用時間復利效果,也就是金錢的時間價值,二是注重不同投資工具的獲利性,流動性和風險性;三是建立投資組合,分散投資風險;四是持續投資。
早在基金研究史中,就有相關的研究人員提出過,基金是最能分散風險并降低成本的投資工具,對于不具備專業投資知識和充足時間的普通投資者,在眾多投資品種中,基金是最合適的,而同樣是基金,基金種類又非常多,僅證券投資基金就包括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貨幣型基金等,那么投資者又該如何選擇基金呢?
研究表明,資產配置是決定投資者中長期投資盈虧的關鍵因素,盲目跟風投資者切不可取,投資者須依據自身的各項財務目標、目標投資報酬率以及風險屬性,然后,在不同的時間周期或時點上,將資產依比例投資在主要的三大基金產品:貨幣基金,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以達成目標投資報酬率,降低投資風險,并保持適當的流動性。

對于大類基金產品的區分,有一個簡單而又非常重要的指標值得投資者關注,這就是“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
【業績比較基準】就是一個標桿,基金產品的風險與收益是其對應的,通過業績比較基準,既可以簡單識別該基金的收益與風險,又可以通過業績比較基準與基金實際投資業績的比較,判斷這只基金的管理績效,例如,一只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稅后)”,那么就可以大致判斷這只基金的目標收益率和風險是比較低的,這其實是一只貨幣基金,又如,一只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是“95%*中信標普300指數收益率+5%*金融同業存款利率”,那么就可以大致判斷這只基金產品的風險比較高,因為其絕大部分追蹤的股票指數,當然,其在承擔較高風險的同時也可能帶來較高的收益,這其實是一只股票基金。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目標投資報酬率的時候,投資期望不宜太高,在幸福理財的方程式里,投資期望值與理財幸福度,或反比,幸福快樂是成功理財的因子,而非結果。
業績比較基準是基金以及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管理人根據過去業績,同類型產品的歷史業績計算得出的預期目標收益率,它是“最基本的收益率標準”,也可以理解成是合格線,如果這只基金連這個合格線都達不到,那這只基金的表現還是應該讓我們多加謹慎了。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