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內期指跟隨A股呈現先抑后揚走勢。下跌主要受海外央行尤其是美聯儲持續、加速緊縮,俄烏沖突打壓市場風險偏好,疫情沖擊經濟和市場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國內經濟自5月起逐步走出疫情防控期間的低點,市場情緒也明顯改觀,期指持續反彈到7月。
7月后,各方面邏輯發生變動,期指轉而振蕩走弱。以上證指數為例,6月市場延續反彈、7月初行至階段高點后,國內經濟復蘇步伐放緩,基本面的支持力度下滑,其是期指調整的背景。二季度流動性顯著寬松后暫時無太大變化。財政資金雖繼續投放,但經濟刺激效果還有待顯現。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經濟預期偏謹慎,并未進一步提出新的強力政策,而是以穩為主。7月開始,國內局地疫情反復,也是拖累股市的重要原因之一。8月初以來,受到地緣政治風險影響,股指再度下挫,并刷新階段性調整以來的新低。此輪短期調整中,消費、金融、地產以及原料等行業表現較弱,拖累IF和IH,而制造業表現相對較好,對IC形成支持。
指數此輪調整期間還伴隨著一個現象,即國內市場總體回落,而海外市場,尤其是美股反而反彈。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內外市場邏輯存在差異。美國股市7月開始受到美聯儲放慢加息步伐預期的影響。美債等資產價格同步回升,同樣驗證了政策和流動性沖擊的邏輯。國內股市則受到經濟復蘇進度放緩以及已有政策落地后新政策出臺不及預期的影響。
從期指角度來看,主要品種成交量、持倉量均有下降,表明在市場出現沖高回落走勢后,投資者表現出觀望與謹慎的態度,而IF和IH相對更大的調整幅度帶來更多套保需求。IM處于上市初期,成交、持倉與其他三大期指相比仍有差距。伴隨套保頭寸和面向中證1000指數量化策略產品的增加,IM成交量、持倉量勢必持續上升。另外,7月主要指數貼水收斂,這受到無風險收益率下行、主要指數分紅率上升的影響。不過,連續超過季節性水平的表現,也反映出在股指調整過程中,期貨市場隱含的悲觀情緒并未顯著放大。套利交易中IC和IM遠端深度貼水情況下,仍具有更高的期現反向套利空間。跨品種價差方面,基本面因素導致IF和IH相對IC和IM比價明顯下行。

總體上,7月以來期指的調整是局地零星疫情、地產違約事件、地緣政治風險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尤其是地產市場,影響了部分行業的信心,更利空滬深300指數和上證50指數,是IF和IH與IC之間走勢差異拉大的主要原因。短期來看,除地緣政治外,內需修復步伐能否持續加速是關鍵,需要聚焦即將公布的7月其他經濟數據以及8月經濟表現。中長期來看,未來經濟上行速度是影響市場的主要原因,基本面預期對市場的利多效應下降后,政策支持力度和地產表現尤為關鍵,同時還需關注海外風險。
交易方面,基準假設仍是年內期指振蕩反彈趨勢不變,但幅度有限,主要指數難以突破去年年底的高位,極端情況下不排除再次出現調整的可能。IC、IM遠端反套空間在6%—8%,資金成本合適可參與,貼水方向則為季節性收斂。此外,預計IH和IC、IH和IM比價以及價差暫時低位徘徊,但中長期趨勢上行,可擇機做多上述比價。單邊操作中,IC和IM相對強勢,可按照振蕩反彈走勢對待,采取高拋低吸策略,尤其是IM,仍有做多機會。同時警惕主要指數分化加劇問題,IF和IH相對偏弱,在地產基本面出現確定性好轉后才有扭轉可能,短線維持觀望或偏空思路,等待調整結束后的做多機會。(作者單位:方正中期期貨)
?
?來源:期貨日報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