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的板塊效應,其實就是股票之間的聯動效應,股市相當于是一個大市場,里面的每家公司,是一個小賣家,賣家之間,有關系很好的,有關系很差的,有對著干的,也有一起好商好量的。把握股市的板塊效應,核心就是理順這種聯動邏輯。
板塊間的同步效應,主要是體現在高度相關的板塊中,當其中一個板塊上漲時,其他板塊就會同步走強,反之亦然。
比如說白酒板塊大漲,則牛奶、調味品等板塊也會同步上漲,當鋼鐵板塊上漲,則煤炭板塊也會同步上漲。當芯片板塊大漲時,軟件板塊也會大漲。主要是因為這些板塊具有高度緊密性,可以歸為一個大方向,受到的外部影響因素相同,所以板塊之間會有同步效應產生。
從邏輯上來講,是因為板塊處于相同的業績驅動邏輯。比如說因為發布的宏觀數據超預期,投資者會認為實體經濟增長強勁,則周期性板塊受到資金的買入驅動,在這樣的邏輯支撐下,鋼鐵板塊的需求預期上升,煤炭板塊的預期需求上升,機械板塊的預期需求上升,從而產生同步波動的走勢。
8月底至9月初的時候,中國軟件大漲,國家軟件板塊整體大漲,軟件股大漲帶動了科技類股票大漲,在那一段時間內,不但軟件板塊漲,硬件板塊也漲得非常好。華為海思概念、集成電路與半導體等板塊也是紛紛走強,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同步效應。
板塊的傳導效應,與剛剛所說的同步效應,區別主要在于非同步,有一個傳導機制,反應有滯后性。從邏輯上來說,在一個板塊異動的時候,大家只在觀察盤面的變化,而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但之后投資者開始進入思考模式,順著股價波動的邏輯去進一步的推理,從而對與之相關的板塊產生了新的預期推動。

比如說地產板塊上漲,或因為利好效應,或因為業績增長,上漲的時候,股民只會一起買地產股,地產股漲兩天漲不動之后呢?資金需要尋找新的賺錢點,那么就會順著地產去思考,地產增長的預期推動了板塊上漲,那么地產看好的話,與地產有關的基建需求就會上漲,接著水泥板塊就漲了,最后大家發現,不管地產行業怎么發展,最終受益的還是銀行,結果最后銀行又漲了,這就是一種傳導機制在起作用。
在2017年四季度至2018年一季度,地產板塊全面上漲,當時新城控股、陽光城等多家房地產公司出現持續大漲走勢,在地產股持續走強之后,市場開始順著產業鏈挖掘,之后水泥板塊和建筑類公司都出現了大漲的走勢,充分的體現了板塊間的傳導邏輯。
前兩個方面,我們看到同一個大類板塊會有同步效應,不同板塊間會產生傳導效應,而在同一個板塊里,則會產生明顯的羊群效應。這個道理更為簡單了,如果僅從邏輯上來講,同一個板塊里抽的公司,本身所處的行業背景幾乎是一樣的,外部消息對同一板塊的中的不同公司產生的影響是同向的。
而從交易層面來說,投資者都有跟風心理,當板塊所有股都不動時,沒人敢買股,但是當一個板塊里的幾只股票突然大漲,投資者就會跟風,將先大漲的龍頭股視為“領頭羊”,領頭羊漲停后買不到了,投資者就會轉而買入同板塊中的其他股票,結果就是除了極少數個股走勢另類外,在大多數時候,同板塊的個股,都存在著這種羊群效應。
很多股民應該還記得今年以來的一只大牛股東方通信,這只股票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翻了10倍,成為第一牛股,這只股票作為5G板塊的龍頭股(并非指業務和市場份額的龍頭),對板塊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帶動作用。每次東方通信封住漲停板,5G板塊中的其他個股就會集體拉升大漲,東方通信就是那一階段中板塊的領頭羊,而這種板塊齊漲現象就是明顯的羊群效應。
股市的漲跌受多重因素影響,而股市中不同板塊之間,又會產生明顯的影響,通過板塊的同步效應、傳導效應以及板塊內的羊群效應,結合實際的市場背景,就可以相對較有針對性的去觀察和發現潛在的機會。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