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折現率?所謂折現率,是指資產價格變動的收益率。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投資組合的現金流,如果這個現金流不變,那么就是折現率。換句話說,如如果這個現金流變了,那么就是不折現率。也就是說,不折現率越高,說明這個投資組合的風險越低。反之亦然。舉個例子,假設某投資組合的現金流為10億,那么折現率就是10%。如果這個現金流變成了10億,那么折現率就是0%。
一:什么是折現率
財富號名詞解釋:
折現率 是指將未來有限期預期收益折算成現值的比率。
假定PV是現值,折現率是R,預期收益是C,時間周期是t,那么PV = C/(1+R)t
例如,按照10%的折現率,兩年后的100元的折現值為82.64= 100/(1+10%)2元。
備注:因為頭條對于數學公式支持不夠友好,這里二馬采用帖圖的方式。
二馬解析:
折現率是財務知識中非常重要,但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一個概念。對于折現率,我們要這樣理解,折現率其實也是收益率,或者說也是目標收益率。

為什么這么說?按照10%折現率,明年的100元相當于今年的90.9元,換個說法就是如果我今年有90.9元,持有1年,如果有10%的收益的話,那么剛好是100元。如果我今年有82.64元,年復合收益率為10%,持有兩年剛好是100元。
以上部分還算好理解,理解了上面的部分,下面加了難度的部分也就可以理解了。
如果我們明年可以獲得100元,后年也可以獲得100元,折現率是10%,那么這兩筆錢在今年的折現值是多少呢?折現值 PV = 100/(1+10%)1+100/(1+10%)2 = 90.9 + 82.64 = 173.54元。
對于這173.54元的現值,我們還是拆解成兩部分就比較好理解,第一筆90.8元,持有一年,收益為10%,第二筆82.64元,持有兩年,年復合收益為10%。
下面二馬舉一個例子,我們看看50年后的一個億,按照10%的折現率折現到今天的現值是多少,是85.2萬。也就是說現在有85.2萬,如果你能持續做到年復合收益率為10%,那么這筆錢在50年后將是1個億,這就是復利的威力。
二:什么是折線統計圖
復式折線統計圖和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繪制方法一樣的沒錯、
三:什么是折現金存
折現金存的意思就是把現金存進存折里。一般客戶攜帶存折和現金,前往開戶銀行的營業網點,在柜臺進行現金存款,也可以通過銀行的ATM機進行現金存款。如果客戶是通過轉賬的方式把錢存入存折的,這就叫做無折現金存。存折,又稱存款簿,粵語區俗稱紅簿仔,是用來記錄銀行賬戶交易的紙制簿子。其面積大小會因不同國家和銀行機構而不同,可以像支票簿般大小或護照大小。存折除用于本國的貨幣賬戶外,還可用于外幣的賬戶,甚至證券以及黃金等非貨幣賬戶也會使用存折。據史書記載,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信用機構是南北朝的“質庫”(類似典當業),到了唐朝中葉出現了“柜坊”等,憑證有相互約定的實物,即具體的一樣東西,較多的則使用“憑貼”、“書貼”、“文券”、“券契”等,為單紙或折紙式的單筆往來的記錄,可以說這就是“存折”的前身。錢莊的雛形源自明朝中葉,它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而產生的民間信用機構,當時稱“錢肆”、“錢桌”或“錢店”。開始只是兌換貨幣,后逐步發展才產生存放款業務,也就有了較正規的存折。隨著沿海貿易的發展,到明末清初錢莊已經形成兌換貨幣的市場,稱“錢市”。到了清朝中葉,錢莊已成為一個有相當規模的行業。錢莊那折疊式的存折,大小如同我們常見的公交本票。比較精致的外加硬板紙做的抽插式封套,套子外邊還用各色布料包貼裝飾得很美觀。有的封面上已運用了燙金工藝。展開存折可以看到右上角由發證一方交付粘貼的每枚壹至貳角的印花稅票,還有從右到左縱式排列用工整秀麗的毛筆字體記載的存取日期和款項。這就是中國傳統的書寫工具和約定俗成的書寫形式。拉開來看,那齊整勻稱的折疊形式,讓人很自然便產生意會,故稱其為“存折”。
四:什么是折現價值?a現值b公允價值c可變現凈值d重置成本
1. 重置成本是指企業重新取得與其所擁有的某項資產相同或與其功能相當的資產需要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2. 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日常活動中,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預計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凈值。在可變現凈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金額計量。3. 現值( Present value),指資金折算至基準年的數值,也稱折現值、也稱在用價值,是指對未來現金流量以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后的價值。指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入量折現的金額,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凈現金流出量折現的金額。4. 公允價值(Fair Value) 亦稱公允市價、公允價格。熟悉市場情況的買賣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條件下和自愿的情況下所確定的價格,或無關聯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條件下一項資產可以被買賣或者一項負債可以被清償的成交價格。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是指會計要素計量屬性。歷史成本,又稱為實際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者其他等價物。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其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其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重置成本又稱現行成本,是指按照當前市場條件,重新取得同樣一項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金額。在重置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負債按照現在償付該項債務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銷售所必須的預計稅金、費用后的凈值。在可變現凈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金后的金額計量。現值是指對未來現金流量以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后的價值,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因素等的一種計量屬性。在現值計量下,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金額計量。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凈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