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擴大稅基?舉個例子,假設你有100萬,如果按照現在的房價,你需要繳納20萬的個稅,那么這20萬就是你的財富。如果你把這20萬存銀行,每年收益11%,那么你的財富就是20萬*1%=1.5萬。但是如果你把這20萬拿去投資,那么你的財富就是100萬*1%=100萬。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財富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
一:什么叫稅目和稅基
稅收制度的基本要素―――納稅人、征稅對象和稅率(1)納稅人――稅法規定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它規定了稅款的直接承擔者(2)征稅對象――征稅客體,指對什么課稅,即國家征稅的目的物它規定了每一種稅的征稅界限,是一種稅區別于另一種稅的主要標志。每一種稅一般都有征稅對象可以從質和量兩方面進行劃分質的具體化是征稅范圍和稅目量的具體化是計稅依據和計稅單位①征稅范圍。是指稅法規定的征稅對象的具體內容或范圍,即課征稅收的界限,凡是列入征稅范圍的,都應征稅②稅類――國家稅收制度種的稅收類別的建成③稅種――是國家稅收制度中的稅收種別的簡稱④稅目――是稅法規定應征稅的具體項目,是征稅對象的具體化,體現了征稅的廣度⑤計稅依據――計算應納稅額所依據的標準。一般來說,從價計算的稅收以計稅金額為計稅依據,計稅金額是指征稅對象的數量乘以計稅價格的數額;從量計征的稅收以征稅對象的重量、容積、體積、數量為計稅依據⑥計稅標準――一是指劃分課稅對象適用稅目稅率所依據的標準;二是計算應納稅額的依據,與計稅依據同義⑦稅基―――――征稅的客觀基礎。中義的稅基稱為課稅對象;狹義稅基稱為計稅依據⑧稅源―――――稅收的源泉,即稅收最終出處(3)稅率――是應納稅額與征稅對象數額之間的法定比例,是計算稅額和稅收負擔的尺度,體現征稅的程度,是稅收制度的中心環節,是稅收制度中最活躍、最有力的因素稅率一般分為比例稅率、累進稅率和定額稅率①比例稅率:對同一征稅對象,不論數額大小,均按同一比例計征的稅率,一般適用食品流轉額的課稅。分為:產品比例稅率、地區差別比例稅率、幅度比例稅率②累進稅率:是指隨征稅對象數額或相對比例的增大而逐級提高稅率的一種遞增等級稅率ⅰ、全額累進稅率――按征稅對象的絕對數額劃分征收級距,就納稅人征稅對象全額數額按與之相應的級距稅率計征的一種累進稅率.ⅱ、超額累進稅率――按征稅對象的絕對數額劃分征收級距,就納稅人征稅對象全額數額中符合不同級部分的數額,分別按與之相應的各級距稅率計征的一種累進稅率。為解決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復雜的問題,引入了“速算扣除數”(全額累進與超額累進稅額的差額,通常在稅率表中列出)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本級速算扣除數=(本級稅率-上級稅率)×上級課稅對象的最高數額+上一級速算扣除數ⅳ、超率累進稅率――是指按征稅對象數額的相對比率劃分征稅級距,就納稅人的征稅對象全額數額中符合不同級距部分的數額,分別按與之相適應的各級距稅率計征的一種累進稅率。ⅴ、超倍累進稅率――以課稅數額相當于計稅基數的倍數為累進依據,按超累方式計算應納稅額的稅率③定額稅率:又稱“固定稅額”,是指對每一單位的征稅對象直接規定固定稅額的一種稅率分為:地區差別定額稅率、幅度定額稅率和分類分級定額稅率等形式。
二:什么叫增值稅稅基之和
根據稅基和購進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是否扣除及如何扣除的不同來劃分:生產型增值稅 不允許扣除外購固定資產所含的稅款收入型增值稅 允許扣除外購固定資產“折舊部分”所含的稅款消費型增值稅 允許將外購固定資產所含的稅款一次性的“全部”扣除據對外購固定資產所含稅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稅制分為生產型、收入型和消費型三種類型。生產型不允許扣除外購固定資產所含的已征增值稅,稅基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稅基最大,但重復征稅也最嚴重。收入型允許扣除固定資產當期折舊所含的增值稅,稅基相當于國民收入,稅基其次。消費型允許一次性扣除外購固定資產所含的增值稅,稅基相當于消費資料,稅基最小,但消除重復征稅也最徹底。在目前世界上140 多個實行增值稅的國家中,絕大多數國家實行的是消費型增值稅。1994年,我國選擇采用生產型增值稅,一方面是出于財政收入的考慮,另一方面則為了抑制投資膨脹。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與試點辦法相比,此次全國增值稅轉型改革方案在三個方面作了調整:一是企業新購進設備所含進項稅額不再采用退稅辦法,而是采取規范的抵扣辦法,企業購進設備和原材料一樣,按正常辦法直接抵扣其進項稅額;二是轉型改革在全國所有地區推開,取消了地區和行業限制;三是為了保證增值稅轉型改革對擴大內需的積極效用,轉型改革后企業抵扣設備進項稅額時不再受其是否有應交增值稅增量的限制。同時,作為轉型改革的配套措施,將相應取消進口設備增值稅免稅政策和外商投資企業采購國產設備增值稅退稅政策,將小規模納稅人征收率統一調低至3%,將礦產品增值稅稅率恢復到17%。另外,現行增值稅征稅范圍中的固定資產主要是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有關的設備、工具、器具,因此,轉型改革后允許抵扣的固定資產仍然是上述范圍。房屋、建筑物等不動產不能納入增值稅的抵扣范圍。
三:如何擴大稅基
??在稅基為實物量時,稅率多為定額稅率。在稅基為價值量時,稅率多為百分比形式的比例稅率或累進稅率。如果實行累進稅率,隨著稅基的增大,稅率也不斷提高。稅基與征稅對象數量有聯系,但也有區別。兩者的聯系表現為,在許多情況下,稅基直接是征稅對象數量的某利表現形式,如在對商品征稅時,稅基是商品的件數、噸數、度數或銷售收入金額,在對所得征稅時,稅基是所得額等。
四:什么叫稅基調整額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的規定,居民企業應當就其
哪些企業負有信息報告義務?
1. 居民企業發生規定的境外投資或取得境外所得;
2. 非居民企業在境內設立機構、場所取得發生在境外,但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所得。
信息報告的方式是什么?
1. 符合規定情形的,在辦理企業所得稅預繳申報時,向主管稅務機關填報《居民企業參股外國企業信息報告表》;
2. 符合規定情形的,在辦理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時,附報《受控外國企業信息報告表》或年度獨立財務報表;
3. 在稅務檢查時,主管稅務機關可以要求居民企業限期報告與其境外所得相關的必要信息。
哪些情形下需要填報《居民企業參股外國企業信息報告表》?
居民企業成立或參股外國企業,或者處置已持有的外國企業股份或有表決權股份,符合以下情形之一,且按照中國會計制度可確認的:
1. 在2014年9月1日,居民企業直接或間接持有外國企業股份或有表決權股份達到10%(含)以上;
2. 在2014年9月1日后,居民企業在被投資外國企業中直接或間接持有的股份或有表決權股份自不足10%的狀態改變為達到或超過10%的狀態;
3. 在2014年9月1日后,居民企業在被投資外國企業中直接或間接持有的股份或有表決權股份自達到或超過10%的狀態改變為不足10%的狀態。
按照何種標準判斷境外股權投資或處置行為已經發生?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發文修訂了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修訂后,主表、《彌補虧損明細表》(A106000)和《境外所得納稅調整后所得明細表》 (A108010)均涉及納稅調整后所得的填報,但三張表中的納稅調整后所得的填報要求并不完全相同,本文主要分析主表和《彌補虧損明細表》 (A106000)中納稅調整后所得的填報要點。
主表中納稅調整后所得的填報要點
在主表中,納稅調整后所得是通過對利潤總額進行納稅調整計算的,即所謂的間接法。因此,要正確填報主表中的納稅調整后所得,關鍵是要做好納稅調整。
新申報表主表將境外所得和稅基優惠項目從納稅調整項目中剔除,單獨作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的項目。這樣,對利潤總額進行納稅調整計算納稅調整后所得,就包括三個方面的納稅調整:一是境外所得的納稅調整,二是稅會差異的納稅調整,三是稅基計算過程優惠產生的納稅調整。
1.境外所得的納稅調整包括兩個方面:一減一加。
減項為主表第14行“減:境外所得”,填報納稅人發生的分國(地區)別取得的境外所得計入利潤總額的金額。金額應等于《境外所得納稅調整后所得明細表》(A108010)第10行第14列“境外稅前所得”“合計”數減去第11列境外“間接負擔的所得稅額”“合計”數的差額。依據表A108010填報說明,第14列~第11列=第9列第10列,即境外稅后所得與境外直接繳納的所得稅額之和。納稅人填報時要注意兩點:一要注意根據其對境外所得的會計核算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無論在會計核算上是將境外稅前所得計入利潤總額,還是將境外稅后所得計入利潤總額,都應按計入利潤總額的境外所得填報主表第14行。二要注意視同分配給企業的股息的調整。依據表A108010所述表內關系,第9列=第2 3 … 8列,其中:[第3列(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63號)中《境外所得納稅調整后所得明細表》項目填報說明誤為第2列]“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所得”包含通過《受控外國企業信息報告表》(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38號附件2)計算的視同分配給企業的股息。而納稅人不一定在會計上將視同分配給企業的股息計入利潤總額,因此,主表第14行“減:境外所得”不應包括未計入利潤總額的視同分配給企業的股息。
加項為第18行“加:境外應稅所得抵減境內虧損”。主表“利潤總額”在“減:境外所得”、“加:納稅調整增加額”、“減:納稅調整減少額”、“減:免稅、減計收入及加計扣除”后為負數的,需要把已從利潤總額中減去的境外應稅所得拉回來抵減該虧損,產生的納稅調整通過主表第18行填報。依據主表所述表間關系,主表第18行=《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明細表》(A108000)第10行第6列,即境外應納稅所得額抵減境內虧損的“合計”數。當主表第13-14 15-16-17行≥0時,本行=0,即:境外應稅所得抵減的是未考慮第18行時當年納稅調整后所得小于零的數額,不得抵減境內以前年度尚未彌補的虧損。
2.稅會差異的納稅調整也包括兩個方面:一加一減。
分別通過主表第15行“加:納稅調整增加額”、主表第16行“減:納稅調整減少額”填報。納稅調整增加額應等于《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 (A105000)第43行第3列“調增金額”的“合計”數,納稅調整減少額應等于《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A105000)第43行第4列“調減金額” 的“合計”數。
3.稅基計算過程優惠產生的納稅調整。企業所得稅法第五條規定,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因此,筆者將免稅、減計收入及加計扣除稱作稅基計算過程的優惠,將所得減免和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稱作稅基計算結果的優惠。主表第17行“減:免稅、減計收入及加計扣除”只反映稅基計算過程優惠產生的納稅調整,金額應等于《免稅、減計收入及加計扣除優惠明細表》 (A107010)第27行的“合計”數。
彌補虧損明細表中納稅調整后所得的填報要點
在表A106000中,第2列為“納稅調整后所得”(原申報表表述為“盈利額或虧損額”)。該表填表說明要求按以下情形填報:
1.表A100000第19行“納稅調整后所得”>0,第20行“所得減免”>0,則表A106000第2列第6行=本年度表 A100000第19~20~21行,且減至0止;第20行“所得減免”<0,填報此處時,“所得減免”以0計算,即本表第2列第6行=本年度表 A100000第19~21行。
2.表A100000第19行“納稅調整后所得”<0,則表A106000第2列第6行=本年度表A100000第19行。
3.表A106000第2列第1行至第5行填報以前年度主表第23行(2013納稅年度及以前)或表A100000第19行(2014納稅年度及以后)“納稅調整后所得”的金額(虧損額以“-”號表示)。
4.發生查補以前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追補以前年度未能稅前扣除的實際資產損失等情況,該行需按修改后的“納稅調整后所得”金額進行填報。
不同情形填報解析
由于表A106000填報說明在填報第2列第6行本年“納稅調整后所得”時考慮了“所得減免”的正負情況,因此,表A106000中的“納稅調整后所得”不一定等于主表中的“納稅調整后所得”。假設:納稅人主表第21行“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為0,應稅項目所得和減免稅項目所得分別為100、30中的一個,如果不同納稅人應稅項目盈虧和減免稅項目盈虧有8種不同情形的組合,則依據主表和表A106000填報說明,主表“納稅調整后所得”、表 A106000計算本年納稅調整后所得的“所得減免”和本年“納稅調整后所得”填報見八種情形下的分析計算表。
第1、2種情形:當年納稅調整后所得大于零、減免稅項目所得也大于零,應稅項目和減免稅項目均為盈利。表A106000計算本年納稅調整后所得的“所得減免”就是減免稅項目所得。這種情況下,用來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的所得額僅是當年應稅項目的所得。

第3種情形:當年納稅調整后所得大于零、減免稅項目所得也大于零,應稅項目虧損、減免稅項目盈利。表A106000計算本年納稅調整后所得的“所得減免”等于主表“納稅調整后所得”。這種情況下,用來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的所得額為0。
第4種情形:當年納稅調整后所得大于零、減免稅項目所得小于零,應稅項目盈利、減免稅項目虧損。表A106000計算本年納稅調整后所得的“所得減免”為0。這種情況下,用來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的所得額為應稅項目所得抵減減免稅項目虧損后的余額。
第5、6種情形:當年納稅調整后所得小于零、減免稅項目所得也小于零,應稅項目和減免稅項目均為虧損。表A106000計算本年納稅調整后所得的“所得減免”為0。這種情況下,表A106000本年“納稅調整后所得”即為主表“納稅調整后所得”,結轉以后年度的虧損額是應稅項目虧損與免稅項目虧損的合計數。
第7種情形:當年納稅調整后所得小于零、減免稅項目所得也小于零,應稅項目盈利、減免稅項目虧損。表A106000計算本年納稅調整后所得的“所得減免”為0。這種情況下,表A106000本年“納稅調整后所得”即為主表“納稅調整后所得”,結轉以后年度的虧損額是當年應稅項目所得抵減減免稅項目虧損后的余額。
第8種情形:當年納稅調整后所得小于零、減免稅項目所得大于零,應稅項目虧損、減免稅項目盈利。表A106000計算本年納稅調整后所得的“所得減免”為0。這種情況下,表A106000本年“納稅調整后所得”即為主表“納稅調整后所得”,結轉以后年度的虧損額是當年減免稅項目所得抵減應稅項目虧損后的余額。
按照中國會計制度確認境外股權投資或處置行為發生的時間和數量。
計算間接持股時,是否限制持股鏈層數?按何種標準計算間接持股比例?
間接持股未限制持股鏈層級,各種層級的持股鏈均應計入間接持股比例。
間接持股比例計算方法按中國居民股東多層間接持有股份按各層持股比例相乘計算,中間層持有股份超過50%的,按100%計算。
哪些情形下需要填報《受控外國企業信息報告表》?
居民企業發生下列情形,在辦理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時,應該填報《受控外國企業信息報告表》:
1. 居民企業應該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將其控制的境外企業未分配利潤中應歸屬于本企業的部分計入本企業當期收入(即:由居民企業,或者由居民企業和中國居民控制的設立在實際稅負明顯低于25%稅率水平的國家(地區)的企業,并非由于合理的經營需要而對利潤不作分配或者減少分配的,上述利潤中應歸屬于該居民企業的部分,應當計入該居民企業的當期收入);
2. 居民企業因屬于設立在國家稅務總局指定的非低稅率國家(地區);或者主要取得積極經營活動所得;或者年度利潤總額低于500萬元人民幣,而無需將其控制的境外企業未分配利潤中應歸屬于本企業的部分計入本企業當期收入。
哪些情形下需要提供外國企業的年度獨立財務報表?
居民企業在辦理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時,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應附報外國企業按照中國會計制度編報的年度獨立財務報表:
1. 納入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四條規定抵免范圍的外國企業(即:居民企業從其直接或者間接控制的外國企業分得的
2. 符合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受控外國企業(即:由居民企業,或者由居民企業和中國居民控制的設立在實際稅負明顯低于25%稅率水平的國家(地區)的企業,并非由于合理的經營需要而對利潤不作分配或者減少分配的)。
居民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是否可以按照國際財務報告體系(IFRS)編報?
財務報表應該按照中國會計制度編報。居民企業已經按照國際財務報告體系(IFRS)或其他非中國會計制度編報財務報表的,應該按照合理方法調整為符合中國會計制度要求后,向稅務機關提供。
稅務檢查時的信息報告要求有哪些?
在稅務檢查(包括納稅評估、稅務審計及特別納稅調整調查等)時,主管稅務機關可以要求居民企業限期報告與其境外所得相關的必要信息。
稅務機關按照稅收風險類別和大小、所需信息
居民企業能夠提供合理理由,證明確實不能按照規定期限報告境外投資和所得信息的,可以依法向主管稅務機關提出延期要求。限制提供相關信息的境外法律規定、商業合同或協議,不構成合理理由。
多練會計網
歡迎
五:什么叫稅基式減免
減免稅額和減征額的區別:
通常情況來說企業的減免稅款是針對個人處理的,而減征額則是針對單位進行處理的,對此兩者之間還有很多其他的不同之處。
一、概念不同.
任何情況下都無需交稅;免稅和減稅本質是收入產生了稅收,但根據法律法規科從應征稅款中減除,屬于稅收優惠.
二、包含范圍不同.
免稅的內容包括某些行業增值稅、營業稅、農業稅等.
減稅的內容包括某些個人所得稅,契稅、消費稅、資源稅等.
三、針對對象不同.
免稅一般針對私營單位.
減稅一般針對的是個人.
減免稅額和減征額有什么區別?
減免稅額是什么?
免稅收入是指屬于企業的應稅所得但按照稅法規定免予征收企業所得稅的收入.免稅收入就是收入不征稅.減免稅額就是計算出稅額后再減.
減稅免稅是對某些納稅人或課稅對象的鼓勵或照顧措施.減稅是減征部分應納稅款;免稅是免征全部應納稅款.減稅免稅可以分為稅基式減免、稅率式減免和稅額式減免三種形式.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